|
楼主 |
发表于 2023-11-30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谁的“三国”
除了可考证的历史脉络,日本对三国的喜爱,或许还有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首先是常被提及的“三国与日本战国的相似性”。这两段时期的时间跨度接近,群雄逐鹿、兵法谋略、武将单挑等精彩要素也相仿,更重要的是许多历史人物甚至能一一对应,因而日本大众很容易接受。
织田信长盘踞京都、天下布武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布衣起家、晚年强征敌国失败的丰臣秀吉和刘备有几分相像,被称为“军神”、重视情义的上杉谦信容易让人想到关羽……当然,三国之于战国也是古代,一些战国人物在自己的活跃时期本来就被冠以三国外号,如竹中半兵卫有“今孔明”之称,本多忠胜被赞为“日本之张飞”等。
光荣出品的《无双大蛇》系列证明和发扬了这种相似性,游戏干脆将两个时代架空打通,几百号三国和战国人物总能在史实的基础上,被挖掘出一些对应和互动关系。
《无双大蛇3》
容易被忽略的是,中国三国与日本战国的对照绑定,其实也是历史的巧合——德川家康结束战国时代建立幕府不久,《三国演义》便在江户初期传入了日本并得到翻译。有这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三国故事迅速在民间得以传播、日本将两个相似时代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很自然。
再者,《三国演义》之于日本具有稀缺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便认为:“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不加掩饰地展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谋略的通俗军事历史小说,在日本历史上是没有的。”
也就是《三国演义》传入前,日本人没见过这样“为了达成目的而毫无道德障碍地”运用谋略的小说,稀缺引发追捧。不仅如此,《三国演义》传入时适逢平民阶层成为文艺消费的主体,它刚好填补了日本传统文艺中俗文化薄弱的短板,于是成为了日本文艺创作转向世俗化的源头之一。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国”对日本存在着某种文化寻根上的意义。日本本国存有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者均成书于8世纪初,更早的史料就只能在别国文献里找了。
而世界范围内,对日本有记载的最早史书就出自中国汉代。《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过零星几笔:“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往后就是《三国志·魏书》里记载的魏国与“邪马台国”的多次往来,魏王曹睿还赐予过女王卑弥呼“亲魏倭王”的印鉴。
换言之,日本民众热衷三国,可能与三皇五帝、洪荒神话对许多中国人有强大吸引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潜意识里存在着对自己文明起源时期的好奇。
淘去历史沙尘,几千年后的现在,日本实际上已经建构出了自己的三国文娱再创作体系。如前文所述,《三国演义》曾在中日被“共享”,三国早在江户时代就被吸纳为日本本土文化,但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在现代把“日本三国”引向了新方向。
在中国,毛宗岗本描述的曹操“奸绝”、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深入人心,人们阅读的、各类文娱作品改编的,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在日本,进行再创作的初始蓝本是吉川《三国志》。这本质上已经是两种三国文化了。
因此,在理论上,“我们的三国题材怎么总被日本做出好作品”其实不太成立,也没必要羡慕或忿恨。
前提是——两种“三国文化”在输出体量和质量上有同等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