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7|回复: 4

话说刘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4 14: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持人: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刘世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我们的老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大家欢迎。

我相信有很多读者读“三国”时,常会因作者的倾向意在“拥刘反曹”,而对蜀汉最后的悲剧结局叹息不已,对作者刻意要塑造的“仁义”之君刘备,也是充满了同情。但叹息之余,稍微想一想,又觉得这样一个人物,一点也不招人喜爱,甚至会觉得他怎么老是那么假惺惺的,耍小心眼,掉鳄鱼泪。表面上,他总表现出这样的情义:“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而在他的眼泪背后,是心计,是权谋,恨不得比曹操还奸猾,是个伪君子,像在小说里他最先夺取的蜀汉江山,全是他刘家人的。难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作者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真是一语破的。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刘先生给咱们“话说刘备”。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话说刘备》。

为什么是“话说刘备”而不是“论刘备”?

因为大家对《三国志演义》很熟悉,对刘备这个人物也很熟悉,现在报刊杂志上、学术著作里分析论说刘备性格、思想、形象的文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我觉得在这方面我已经没什么话再说的了。我就不准备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三国志演义》里刘备的人物形象、性格思想了,而是挑选几个我想到的有关刘备形象塑造的问题,从侧面来谈谈,所以我就定了这么一个题目,叫做《话说刘备》。

我准备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刘备和薛宝钗。

内容是讲:怎么看待刘备的所谓的“虚伪”,以及刚才傅先生所说的鲁迅的那句话,“欲状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到底对还是不对?

第二个问题,“妻子如衣服”。

这是刘备说过的一句话,想借这个题目谈谈刘备到底有几个妻子。

第三个问题,刘备、关羽、张飞的年龄。

谈谈为什么刘备变成老大哥,原因何在。

第四个问题,小说和历史。

小说、戏曲里面的刘备及其有关事情,和历史上的刘备及其有关事情之间有没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又说明了什么。

一 题外话

先说几句题外话。

刘备首先是个皇帝的形象,而且是写得很成功的一个皇帝的形象。

我们知道,皇帝的形象很不容易写。因为皇帝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人,他有一定的神圣性,秘密性。作为一般的老百姓,很难知道他的喜怒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喜是真心的喜,还是装出来的?他的怒是另有原因,还是作出来的?对这些,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读书人是很难了解的。所以皇帝的形象很难写。

在小说史上,戏曲史上,写得成功的皇帝形象也不多。不但是古时候,现在电视剧里头皇帝的形象也很多,但能给大家留下印象的究竟有多少?这种皇帝形象离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皇帝距离有多远?恐怕也只有天知道了。

刘备这个皇帝,和一般的皇帝不一样。他不是养在皇宫里,在深宫内院里长大的。他是马上皇帝。他能够当上皇帝,是靠着打仗打出来的。他的周围,有一班忠臣良将。所以他有特殊性。

像他这样的皇帝,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得不是很多。即使是写了某个皇帝,并且把他作为正面的、主要的人物形象来写,恐怕也超不过刘备。

刘备不仅是个皇帝,他还是那个分裂时代的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

他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最后能通过打仗、外交、军事等手段做到了皇帝,有一班人马在他身边进行帮助。对他进行帮助的人中,有的跟他就是兄弟的关系,他也把他们当兄弟,而不是当臣子。在他们身上,我们很少能看到君臣的色彩。我们看到的,是兄弟的情义。

所以,刘备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他和兄弟的这种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一般读者的距离。这也是他的一个特殊性,也是老百姓能够记住刘备,并且喜欢刘备的一个原因。

二 刘备与薛宝钗

说完这几句题外话之后,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题目——薛宝钗和刘备怎么会把《红楼梦》里的一个女性形象和刘备拉在一块儿来讲呢?

这两个人物是有共同点的。至于这个共同点是多是少,另当别论。

我们只是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谈:他们两人是不是都有虚伪的一面呢?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基本不得罪人,她讨好掌权的老太太、太太那些人,和谁都合得来,对谁都不得罪。她的有些有些行为给读者的感觉是虚伪。

刘备也有这样的一面,民间不是流传一句歇后语么,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那就说明。他把阿斗一摔,说比不上赵云,实际上是收买人心。这句歇后语代表了老百姓读了《三国志演义》以后的一种很深刻的感受,有一定的道理。即使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我想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刘备的身上有虚伪的一面。

怎么看这个虚伪呢?

鲁迅说,写他长厚、忠诚、老实,结果反而显得他是虚伪。

这句话是八十多年以前说的,很有影响。因为鲁迅有权威性,所以这句话很多人都记住了。

我每次给研究生出题,都喜欢出这个题目:鲁迅的这句话对还是不对,你怎么看?出这么一个题目是想让学生独立思考。鲁迅是个权威,权威的话不一定句句对。你觉得对,道理在哪里;你觉得不对,道理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对我这个题也很有兴趣,答案是五花八门,说各种情况的都有。

八十多年以前,学术界对古典小说的认识和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在那个刚开始的阶段,有两个著名的学者,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鲁迅。在八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他们对《三国志演义》艺术上的成功、价值、文学史上地位的认识,是很不够的,有些地方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这不等于否定他们在中国小说史研究上面的成绩和地位。

鲁迅说过两句话,一句说刘备,一句说诸葛亮。我个人认为,那都是不正确的。

怎么说这个问题?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我想到,要和薛宝钗做比较。薛宝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光说刘备是不是显得没有说服力。我们从薛宝钗来看刘备。

我先要跟大家讲我两个老师对薛宝钗的看法。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北大校园内有一件非常红火的事情,就是有两位教授同时开红楼梦的课,让大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听。

在那里讲《红楼梦》的,一位是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先生,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第一任会长,在大学里教过我的课;还有一位是诗人何其芳先生,当时是我们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也是我的导师。

我那时已经不是学生,到文学研究所工作了。因为当时的文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就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之内,所以每堂课我都去听了。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讲?因为是百家争鸣。他们对红楼梦的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各谈各的。不同看法当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薛宝钗的看法。

我先介绍吴先生的看法。吴先生是小说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名。解放以后,他做了教授,不写小说了。因为他是小说家,所以他对古代小说的看法很深刻,有很深入的见解。他认为,薛宝钗很坏,很阴险,是个两面派。他不是凭空得出这个结论的,他举了一系列的例子,包括宝钗扑蝶,第八回跟莺儿两个人一言一语说项圈。吴先生认为,那都是事先设计好的阴谋,目的就是要一步一步地爬上宝二奶奶的座位。

何先生的看法呢?何先生是诗人,相对于吴先生的冷静,他比较热情。诗人和小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他认为,薛宝钗不是坏人。《红楼梦》写了很多女性,都是薄命的。薛宝钗也是个薄命女子。她的命运也是很可悲的,曹雪芹绝对不是对她进行批判,而是对她表示同情。之所以写出这么一个人物,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的人物,有她的典型性、代表性。她是个什么人物呢?她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淑女的形象。她身上是不是有虚伪的东西呢?有!但那不是她个人的品质所带来的虚伪,而是因为她信奉封建伦理道德等一套观念,这一套观念本身就有一定的虚伪性。虚伪是从这里产生的,不是她个人的品质问题。她作为一个大家庭中的女性,身处封建社会,头脑又受到封建思想的统治,她不可避免地就有这些东西,是不由自主的。这是何先生的看法。

我是同意何先生的看法的。我觉得吴先生的看法是求之过深。

因此,我就拿何先生对薛宝钗的看法来看刘备。

刘备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人物,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是封建社会一个皇帝。他的所做所想都受到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驱使。刘备这个人本身不能摆脱这些东西,超前或脱离那个时代去另外想出一些东西。不是,他跳不出,所以在他身上有虚伪的东西不稀奇,有权术的东西不稀奇。

上次讲《水浒传》分析宋江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分析到权术的问题。宋江也好,刘备也好,肯定是有权术的。

笼络人心,就是权术之一。

有权术好不好呢?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你要做领袖,要想使你的部下、兄弟死心塌地的跟你走,而且要干一番事业,除了情感上的联系——现在社会还要有经济上的联系,必须要有权术的手段,否则你就会失败。

所以有权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外古今的领袖人物都有权术。这没有什么值得赞扬或者值得批判的。

所以,刘备摔孩子,你可以说他是虚伪,也可以说是权术。作为封建社会一个高层的起决定性的人物,这样做是不稀奇的。

我就觉得,他和薛宝钗有近似的地方。

如果从这方面去理解,“状似长厚而近伪”,这是不是罗贯中创作刘备这个形象的失败、败笔呢?

我认为,不能这么看。

罗贯中本人也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也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拘束,他也跳不开、摆脱不开。他所创造的皇帝的形象肯定是有封建思想的,是有权术的,有虚伪的一面。

不能苛求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的封建皇帝在道德上很纯洁,没有缺点,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说要从薛宝钗来看刘备,这样对于刘备是不是虚伪,是不是耍权术,就有个明白的解答了。

三 “妻子如衣服”

第二个问题,关于“妻子如衣服”。

在《三国志演义》有这样一个情节:

刘备和关羽在别的地方(盱眙),张飞在徐州把守,谁知张飞喝醉了酒,打了曹豹。曹豹在书里边是吕布的丈人,他一怒,就献了城,吕布打了进去,得了徐州。

刘备的妻子被俘虏了。“妻子”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老婆和儿子。被俘的,是指妻子一个人,还是有儿子在内,这个不太清楚。最起码是刘备的老婆被俘虏了。

张飞一个人逃出来,找到了刘备和关羽,就报告了大体的情况。众人都大惊失色。刘备叹了一口气,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关羽在旁边不依不饶,问嫂嫂哪儿去了?张飞只好承认,嫂嫂被俘虏了。

刘备听了,默默无言。关羽却大怒:你当初是怎么保证的,现在你却做出了这样的错事,把嫂嫂都丢了,你有何面目来见兄长?

张飞一听,也觉得对不起大哥,拔出宝剑,就要自杀。刘备一把拦腰抱住张飞,说了下面一番话:

古人有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而尚有更换,使手足若废,安能再续乎?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日生,誓愿同日死。今日虽无了城池老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吕布掳吾妻小,必不害之,容作方略救援。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番话是古人说过的,但也反映了刘备的思想。

在我讲这个讲座之前,有个女学生打电话说,刘老师,最近你要到文学馆演讲,讲什么题目呢?我说,讲刘备。她说,刘备有什么可讲的,他说“妻子如衣服”,这个人简直要不得。可见刘备这句话在女性里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认为老婆像衣服一样,破了、旧了就可以换掉,这种思想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但刘备是封建社会的人,他有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如果有些人还这么说,那他的思想一定有问题。

我是借着这句话来说一个问题,也是大家读《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不一定会想到的问题:刘备到底有几个妻子?这,可能大家想不出,在《三国志演义》里也查不出来。

我可以告诉大家,刘备有八个妻子。这在古时候不算是很稀奇的事。但要说明的是,这八个妻子不是同时娶的,和后来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两回事。刘备处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那时的皇帝还不至于把那么多的妇女放在自己身边。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14: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的八个妻子有先后,而且其中有个妻子原是寡妇,还被封了皇后。这点在东汉时期也不是什么很特殊的事。孙权的女儿成了寡妇以后也嫁了人。在当时,寡妇嫁人是能够被大家接受的,包括她去做皇后。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这是很平常的事儿。只有到了宋代以后,尤其是南宋以后,寡妇再嫁受到指责。在此之前,社会上对寡妇再嫁是宽容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区别。

书上写到刘备有四个妻子,她们是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

她们共同的特点是:有姓无名。

最早写到的是甘夫人。

她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所娶的,后来就跟着刘备一块到了荆州。她在荆州时期给刘备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阿斗。

当曹兵追到长板坡时,刘备万般无奈,抛弃了甘夫人和阿斗。亏得赵云赶来,方免于难。

刘备进入四川的时候,书中就不再提起这个甘夫人了,估计她是死在荆州。

说到这里,我要顺便说一句:阿斗的名字,“禅”,究竟怎么念?

这是很长一个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因为大家读《三国志演义》是靠眼睛,不是靠耳朵,书面的一看,阿斗叫这个名字。可是,几年以前要拍电视剧,电视剧里边要出声音,念出阿斗的名字。那就牵涉到阿斗的名字究竟是念什么音的问题。当时大部分人,包括演员在内,在一开始,说刘备的儿子叫刘禅(chan2)。那是错的。但是一般人都是这么念,其实应该念刘禅(shan4)。

我小时候听京剧《二进宫》,剧中的李艳妃要把江山让给他的父亲李良,徐延昭和杨波就不答应,二人力争,其中有一句台词:江山只有争斗,哪有禅让?我那时很小,就不明白“哪有禅让”是什么意思,“让”我知道怎么写,可“禅”怎么回事我还是不清楚。我以为是“善恶”的“善”,我以为争斗是恶意的,让位是善意的。当时我这么理解的,实际上不对。

“禅”(chan2)是宗教名词,佛教名词,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以后。在刘备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因此,给孩子起名,不会起一个佛教的名词。所以肯定不念chan2。

为什么是禅(shan4)?

第一,不是禅(chan2)当然就是禅(shan4)。

第二,刘备有一个干儿子叫刘封。

要知道“封、禅(shan4)”是连在一起的。古代皇帝祭祀,一要祭天,一要祭地,这是盛大的、重要的典礼。在泰山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之下的梁父山祭地,叫做“禅”。所以封和禅是连在一起的。刘备的一个儿子叫封,一个儿子叫禅,这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阿斗应该叫刘禅(shan4)。这也是个常识性问题。

第二个妻子是糜夫人。

她是糜竺的妹妹。吕布袭取下邳后,甘夫人被俘虏,刘备转移至别处。糜竺把她介绍给刘备,刘备就娶她为妻。

我特别强调这个“妻”字,因为刘备娶她以后,她的身份是妻。在历史上,糜夫人当时叫夫人。在这以前的甘夫人,尽管结婚在糜夫人之前,但是她的身份在历史上、在《三国志》里边是妾。甘夫人是妾,糜夫人是妻。甘夫人结婚在前,糜夫人结婚在后,这在历史上写得很清楚。妻、妾的名分古人很注意,不会弄错的。

历史上记载,在当阳长坂坡,刘备万般无奈地把自己的妻子、孩子都抛弃了,而和别人一块逃走。这个时候他所抛弃的妻子是甘夫人,而没有糜夫人。

《三国志演义》中说抛弃的不仅有甘夫人,而且还有糜夫人,并且对糜夫人进行了重点的描写。所以京剧《长坂坡》里的女主角是糜夫人,而不是甘夫人。罗贯中把糜夫人写得更重要,书中糜夫人抱着孩子,交给赵云以后,跳井自杀,作者在她身上还是花了较多的笔墨的。

历史上这个糜夫人在当阳长坂坡之前就已经死了,书中的情节是罗贯中增加的。而且罗贯中不考虑甘夫人和糜夫人妻和妾的身份,反而提到两个人的时候都是甘、糜二夫人,甘夫人总是放在糜夫人的前面。这可能是作者觉得甘夫人是先结婚的。

第三位是孙夫人。

孙夫人在书里边是孙权的妹妹。周瑜设了一个美人计,想把刘备诓过江来,让他老死在东吴,不让他回去,用来换取荆州。这个计谋中的“美人”就是孙夫人。结果,这个计谋被诸葛亮识破,刘备设法取得乔国老和吴国太的同情和帮助,弄假成真,和孙夫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又逃回荆州。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京剧《龙凤呈祥》就是以此为题材的。

这里就牵涉到两个问题:孙夫人和孙权的兄妹关系是怎么回事?孙夫人的名字叫什么?

孙夫人和孙权是什么样的兄妹关系?

孙权的父亲叫孙坚,孙坚有两个妻子。这两个妻子是姐妹,姐姐我们叫她吴夫人,妹妹在书中叫吴国太,就是京剧《甘露寺》里边那位老旦演员扮演的。孙权是姐姐生的,孙夫人是妹妹生的,因此他们是同父而不同母。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把孙夫人说成是孙权的同胞亲妹妹,这是不对的,她应是孙权的同父异母的妹妹。

孙夫人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刘备的四个妻子有个共同特点,有姓无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名字是不重视的,有的根本不给起名字,有的起了名字史书上也不记载。所以如果一定要叫,只能是叫“某”,甘某,糜某,孙某。

有人说孙夫人叫孙仁,有人说叫孙安,有人说叫孙尚香,这都是后来的人虚构出来的。从历史上来讲,她的名字我们到今天还是不知道。

在正史中有五个地方提到了孙夫人,要么说她是孙夫人,要么说她是孙权的妹妹,没有一个地方说她是姓孙,名叫什么。所以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

同样的,我们翻阅《三国志演义》的各种版本,小说里边也没讲到孙夫人叫什么名字。

但是,有个说法说她叫孙仁。

出处在哪儿呢?就在《三国志演义》的第十四节,也就是毛评本的第七回,里面说吴夫人的妹妹(也就是吴国太)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叫孙朗,女儿叫孙仁。

吴国太没有生其他女儿,那孙夫人不就叫孙仁吗?

不对!根据《三国志》的说法,孙坚有五个儿子,吴国太生的最小的儿子叫孙朗。孙朗是庶生,也就是说不是大老婆生的,之后还加了一句“亦名仁”,即孙朗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孙仁。可见得《三国志演义》小说第十四节是搞错了。孙朗和孙仁实际上是一个人,是男性。所以孙夫人不叫孙仁。

还有人说她是不是叫孙安?

“孙安”这个名字见于元人杂剧,但是罗贯中没有采取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太男性化了,哪有一个女的名字叫做“安”?在大多数情况是不会这么取名字的。

她是不是叫孙尚香呢?

这个名字见于京剧《龙凤呈祥》。这是个比较花哨的女性化的名字,是在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成书和流传以后产生的一个名字。

所以,无论是男性化的“孙安”,还是女性化的“孙尚香”,都不是《三国志演义》里边的孙夫人的名字。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电视剧《三国演义》当初曾考虑要把孙尚香的名字安在孙夫人的头上。我当时提出反对,我说这是罗贯中之后产生的一个名字,怎么能强加在罗贯中身上呢?所以后来没有用孙尚香这个名字,那只是京剧里头这么叫。

还有个问题:把孙夫人嫁给刘备,到底孙权是自愿的还是一个计策?如果是计策,是不是和周瑜有关系?这一点,我放在后面再讲。

第四个夫人,也是最后一个,叫吴夫人。

她是蜀国大将的吴懿妹妹。历史上叫吴壹,在《三国志演义》里叫吴懿。

吴夫人曾经嫁过人,她原先的丈夫叫刘瑁。刘瑁有病早死了,所以吴夫人是个寡妇。

诸葛亮在刘备做了皇帝之后,提议说你没有妻子,我是不是介绍这个人给你?刘备接受了,就把她纳为妻子,封为皇后。

她是四个夫人中唯一一个在生前得到皇后封号的。为什么我说是“生前”?因为在阿斗做了皇帝以后,把他的生身母亲甘夫人也封为皇后,但那时甘夫人已经死了,所以我说吴夫人是生前得到皇后封号的唯一一个妻子。

吴夫人成为刘备的妻子,这在《三国志演义》的版本里有一个变化。

最早的嘉靖壬午本里,是诸葛亮推荐,然后刘备说不好,她是刘瑁的妻子,刘瑁跟我同宗。娶一个同宗的妻子,这个事情说不过去。法正就讲了一番大道理,说不要紧。刘备听了觉得有理,就娶了吴夫人,这是罗贯中原稿中是这么说的。

但是,到了毛宗岗的评本里,把这个情节改了,改成了不是诸葛亮推荐吴夫人给刘备,而是法正推荐给刘备。这个改动没有什么道理,因为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比较近,而且诸葛亮是书中的主要的人物,他关心刘备,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亲近。法正是个次要人物,由他来推荐,或不由他来推荐,没什么可说的。所以这个改动是个败笔,没什么必要。

小说里说吴夫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永,一个叫刘理,这是《三国志演义》里边说的。从历史来看,这个说法不对。史书上记载,刘永和刘禅不是一个母亲所生,又说刘理和

刘永也不是一个母亲所生。这样一来,刘永、刘理如果和吴夫人搭上关系,那只可能其中一个人是吴夫人生的,不可能两个人都是她生的,甚至也有可能两个人都不是她生的。

如果说那两个儿子里有一个不是吴夫人所生,那么,刘备就还有第五个妻子。这不可能发生在这之前。因为在这之前,几个妻子都死了,孙夫人已经回到东吴去了。

如果两个人都不是吴夫人生的,而这两个人又不是同一个母亲,那就是说。刘备有了第六个妻子了。

正史上还说,甘夫人嫁给刘备是妾,不是妻。为什么呢?这说明,刘备在这以前已经有了一个妻。如果这个妻存在的话,那刘备就有七个妻子了。

正史上又说刘备“数殇妻室”,就是说,他的妻子死了好几个,因为“数”字起码是指三个以上,除了这几个以外,至少死了两个三个妻子了。这么一算下来,最少他有八个妻子,说不定有九个妻子。

甘夫人和糜夫人是同时的,其余的都不是同时的,不是说刘备这个人贪色,不是这个意思。

书中没有过份的写这个。由于刘备说了“妻子如衣服”这句话,我们就此谈谈。刘备有八九个妻子,死了一个再换一个,这做法和他的这种思想一点也不矛盾。



第三个问题,讲讲刘、关、张的年龄。

主要是想说他们兄弟的排行不是按年龄。

为什么不按年龄,为什么刘备变成了大哥?

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只说了刘备的年龄,28岁,没有讲关羽、张飞多少岁。在毛宗岗评本里,对他们三个人的年龄,除了28岁以外,别的都没有说。但是嘉靖壬午本里多了一句,说张飞比关羽小。包括正史上也是这么说的,说张飞把关羽当哥哥对待,以兄事之。所以,老二、老三他们之间的排行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刘备和关羽,他们的年纪究竟谁的大?

我考查的结果写在一篇文章里,叫《刘关张的年龄》。

根据有关的资料,关羽比刘备大一岁。这个资料是怎么来的呢?

我先说小说里是怎么安排的。小说没说他们当时是多少岁,但写了他们死的时候是多少岁,死在哪一年。这样就能够查出他们的生年,就能比较出他们谁老大,谁老二,谁老三。

第七十七回,关羽死了,这个时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死的时候是58岁。因此,我们往上推,可以知道关羽是出生在162年。

第八十一回,张飞死了,55岁,这个时候是公元221年。那么,张飞是生在167年。也就是说,张飞比关羽小五岁。

第八十五回,刘备死的时候63岁,公元223年。那么,刘备生在161年。这说明,刘备比关羽大一岁,而关羽又比张飞大五岁。这么看来,老大、老二、老三排行是毫无问题,小说里边没有矛盾。

正史中没有这么明确的讲。有一个材料,叫《关侯祖墓碑记》,里边说,关羽生于160年6月24日。这个有一定的道理。因为6月24日是关公的生日,民间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说法如果可靠的话,那么,关公比刘备大一岁。

那也就是说,他们结义排行不是以年龄大小来排。这说的是历史。

小说把刘备安排为比关羽大一岁,为什么?

因为要强调刘备是皇叔,他是汉代的宗室,这和他后来做皇帝的身份是一致的。这是罗贯中在小说中一再强调的,这个身份使刘备有很大的号召力,跟刘备的人很少,最后居然能成大事,除了他的才能,除了他的左右有人帮助,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这个尊贵的身份,他能号召别人投奔他,为他出力。所以,把三个人的排行不按照实际年龄,就是这个道理。

老大和老二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看电视剧,黑帮集团中老大的地位是很高的,底下的人都是要听他的命令,说一不二的。所以老大是很了不起的。怎么能让关羽这样一介武夫去做老大呢?他能够成什么大事业呢?他后来不是把荆州也丢失了么?所以,老大只有刘备去做,而且他有这个身份。小说家是这么安排的。

我讲他们三个人年龄的问题,主要是想说明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14: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能不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刘备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颠沛流离,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直到成功,为什么很多人都对他表示好感,都愿意跟随他?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封建社会有这种封建正统观念,尤其是在南宋以后。因为南宋的首都在杭州,它是偏安的,北方都被别人占领了,所以很重视谁是正统。朱熹在他的著作里把蜀国立为正统。南宋以后的人民,由于北方遭到了侵略,国家的疆域不如当年的那么大了,而是偏在东南的一个小角落里,这时就看到刘备当年在四川的情况和现在相似,所以老百姓自然而然地把同情倾向了刘备一方。

另外,刘备这个在马上打天下的开国皇帝,和以前的皇帝比起来,更受老百姓的欢迎。在他之前,有汉高祖刘邦。但汉高祖成事以后,韩信被吕后杀了,老百姓很为此不平。近一点的有朱元璋。但他立国后,把很多大臣都杀死了。所以把朱元璋和刘备作一个对比时,老百姓感情的天平上倾向于刘备一方了。宋代宋太祖也是打天下的,但是“杯酒释兵权”把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一下子都给罢免了,老百姓对此也是有看法的。而刘备没有这一套,最后他死的时候是为了给他的两个兄弟报仇,不管这个事情在当时的军事策略上如何评价,但他舍弃一切为自己的兄弟报仇这个做法,却获得了老百姓的好感。

所以,小说中罗贯中写刘备很多地方从这些方面来强调的。我们谈的年龄问题,也是罗贯中强调刘备的身份正统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最后一个问题,在小说、戏曲、历史中,刘备和有关刘备的事情究竟有什么差异?罗贯中创作小说时,吸取了什么抛弃了什么?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这个问题,第一,他增添了什么,第二,他改变了什么,第三,他扬弃了什么。

我也不可能全面的来讲,我只是挑选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戏曲里面经常演出的内容来介绍给大家。

第一个方面,作者增添了什么。

关于这点,我讲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刘备屋子的东南角有一棵桑树,树长得很茂盛,像一个车盖似的。刘备小

时候就跟伙伴一块在树下玩。然后刘备说了一句,以后我要坐舆宝盖车。

这些情节在正史上都有,《三国志演义》把这些吸收进来了,但是在“坐车”的话前加

了四个字:“我为天子”。他的叔叔说,你不能讲这样的话,讲这样的话要有灭门之祸的。

这是为了描写刘备小时候就立有大志。

第二个例子,刘备的长相。

正史中说刘备不喜欢读书,喜欢狗马,喜欢音乐,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沉默寡言,喜欢交结朋友,然后对他的长相作了描写:手下垂能够过膝盖,眼睛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耳朵。

罗贯中把这些都吸收进小说了,但是加了一句:两耳垂肩。这种写法是为了说明能够做皇帝的人从小就有皇帝相。

正史中始终没有描写刘备的相貌,漂亮不飘亮,长得怎么样,都没有。罗贯中加了八个字——这八个字,我们在后来的《红楼梦》中也能找得到: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也是这几个字。这说明作者还是要美化刘备。刘备毕竟是主角,是作者同情的封建割据政治集团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作者要加以美化。

这都是小问题,只不过是加几个字。

第三个例子,大家很熟悉的“三让徐州”。京剧就叫《三让徐州》,言派的好戏。

但这在历史上并无其事。这是罗贯中为了写刘备的得人心加进去的。尽管刘备兵很少,也没有地盘,还是有人看中他,看中他的人品,看中他的出身,愿意把整个徐州让给他。

历史上是这样的:陶谦病重,把糜竺和陈登找到跟前商量,我快死了,曹操对我们虎视眈眈,将来只有刘备可以依靠了。说完这些话,就死了。陶谦始终没有当面对刘备说,我这个徐州刺史让给你来做,我不行,你有威信怎么怎么的。戏里面和小说里的这一套在史书中都没有。陶谦死了以后,陈登、糜竺找到了刘备,希望他出来主持大事,刘备不答应,后来老百姓苦苦哀求,刘备才答应下来,正史上是这么回事,不是《三国志演义》那样写的。

从正史上来看,第一,没有“三让”。陶谦在临死时才说了那么一句话,那句话里也没有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的意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三让”都是小说中写出来的,是罗贯中自己创作的。

正史中写刘备和田楷在一起,曹操兵要打徐州,陶谦就向田楷和刘备求救。当时刘备是投奔田楷,于是田楷就和刘备两个人领了兵到徐州来帮助陶谦。刘备手下兵士只有一千多人,另外还有些少数民族,还有饥民,加起来也就两千多人,三千人不到。到徐州以后,陶谦就给了他三千军队。刘备一看,好,我在田楷那儿得不到重用,陶谦倒很重视我,给了我这么多军队,我干脆就不到田楷那儿了,就留在徐州陶谦这儿了。留下来以后,陶谦就上表给皇帝,推荐刘备做豫州刺史,陶谦没有想把徐州让给他。

所以,“三让徐州”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陶谦在小说和戏曲里边是正面人物。实际上,陶谦这个人不是一个完美的正人君子,他有很大的缺点:近小人,远君子。他手下有几个馋臣,他很亲近他们。但直言劝他的,他不听。罗贯中把这些都改变了,所以,我们现在看“让徐州”的时候,觉得陶谦这个人还真不错,再一听言派的唱腔,更美化了这个人物。

第二个方面,作者改变了什么。

我先介绍人物的改变。

第一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鞭督邮是《三国志演义》一开始就写的一个故事。督邮到了刘备做官的地方,张飞和关羽在他手底下。这督邮是来找茬的。来了以后,大模大样的坐在那里。刘备要去见他,他不见,意思是要刘备贿赂他,刘备说没钱。不见,让刘备很不高兴,也没有办法。张飞知道这个事情后大怒,跑去堂上,把督邮抓住,拉出来,捆在一棵柳树上,拿柳枝打了他几百下,还要杀他。亏得刘备把张飞拉住了。刘备说,这个祸闯大了,官也不做了,把印挂在督邮的头上,三个人就走了。这是小说里描写的。

正史上,督邮也来了,没有写到督邮向刘备要贿赂。督邮也是大模大样的,刘备要去见他,他不见。刘备一看,我好不容易见你,你不见我,马上推开门进去,也是一把抓过来,拖到了外边,也是捆在柳树上,想杀他。后来想,杀了还是不好,就打了几百,就和关羽、张飞走掉了,也不在那做官了。

这是历史上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符合整个《三国志演义》书里边描写的刘备的性格,刘备不是个莽撞、容易发怒的人。而这些事情发生在张飞身上,却非常符合他的性格。于是,罗贯中把这件事移过来,装在张飞的头上,让张飞的形象饱满了。

第二个例子,过五关斩六将,关云长千里独行,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

斩六将最后杀的一个人叫蔡阳。前面,蔡阳的一个外甥已经被杀了,蔡阳要报仇。有一出京戏叫《珠帘寨》,李克用的那个唱段很有名:“昔日有个三大贤……”然后是三通鼓,“哗啦啦打罢了三通鼓,蔡阳的人头落在马前”。古城会的时候,张飞在城楼上,蔡阳追过来了,关羽叫张飞开门,张飞不开,张飞说你是引他来杀我的,关公一看张飞不相信,就回过头来和蔡阳打,一刀就把蔡阳杀死了,张飞才相信,弟兄两个才相见了。这是古城会,是京剧《珠帘寨》里唱的。可见得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杀的是蔡阳。

但是在正史上,蔡阳是刘备杀的,跟关羽没有任何关系。那时,刘备在袁绍一方,他想离开袁绍,说想怎么怎么样,袁绍就听了他的话,让他走。但后来曹操派了蔡阳来追他们,刘备就把蔡阳杀掉了。刘备杀蔡阳,这给刘备也增加不了什么光彩,还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显得很乱,而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很长的几回这么描写下来,杀了六个人,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很有帮助。而且描写了蔡阳是不依不饶,尽管有了曹操的命令不许再追,他还是要找关羽,还加了一个原因,说前面被杀的一个是他外甥,他要来报仇,就显得更合情合理了。

这些改变是改得比较好的,使得故事干净利落,没有很多的旁枝。

第三个例子,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以后出山指挥的第一场战斗,书上叫第一把火,烧的是夏侯惇,在戏里叫《博望烧屯》。描写了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他发号施令,张飞、关羽不服,直到依计埋伏,最后打了胜仗,他们才服了诸葛亮。戏剧冲突设计得很好,戏剧和小说都有这样的情节。

但在历史上,这一仗和诸葛亮没有关系。这一仗是刘备指挥的。罗贯中把刘备的事情放在了诸葛亮身上,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刘备赏识诸葛亮,能够用诸葛亮,重视诸葛亮,他本人倒不一定出马亲自指挥什么,整部书基本上是这样写的。就伐东吴的时候才让刘备独当一面,其他的时候不是诸葛亮就是庞统在指挥,这也是一个改编。元人杂剧有个戏叫《博望烧屯》,我们老以为这是诸葛亮,实际不是。

再介绍第二个改变,改变时间。

我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吉平想下毒药毒曹操这件事情,罗贯中是做了改变的。因为这事和刘备有关系。

发生了两次要杀曹操的事,一件发生在建安五年,一件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两次相隔十八年。

建安五年是这么回事呢?皇帝把国舅董承召来,说曹操现在这个样子不能继续下去,你无论如何要帮我。董承说没有问题。汉献帝就写了一个血带诏缝在衣服里让董承穿上。因为诏书缝在了衣服里面,出宫的时候曹操没有搜出来。董承回家以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睡觉的时候,灯花烧着了衣服,把血带诏露出来了,一看,才知道要他结合外边的人,起义兵消灭曹操。

于是他找了他的朋友王子服,吴子兰,还找了刘备和马超的父亲马腾。后来马腾西凉有事,就领着兵走了,因为他是临时到长安来,不是常驻在长安。刘备这个时候和曹操的关系很好,答应加入他们,但在青梅煮酒英雄会上,曹操说天下的英雄就是你和我,刘备马上吓坏了,觉得这不是久留之地,和关羽、张飞两个人就走掉了。

所以参加董承计划的人只剩下了六个人,后来又请了一个人,太医苑的吉平。最后决定由吉平下手,因为他是个医生。曹操那时头疼,请太医苑的医生去看,吉平就去看了,他就趁这个机会下毒,在药里边下毒,给曹操看出来了,曹操说这个我不喝,你先给我喝,吉平知道曹操已经看出来了,于是就破口大骂曹操,曹操马上派人把他抓住,然后严刑拷打,并把董承叫来,让他在旁边看着。最后,把这些人全部都处死了。这是建安五年的事。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反对曹操的事,是谁呢?是吉平的两个儿子,再加上耿纪和韦晃,也不成功,被曹操消灭了。

这是《三国志演义》中写的两次针对曹操的起事。

从历史的记载来说,吉平是罗贯中硬加到建安五年了。吉平的事有,但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和耿纪、韦晃一起的,而不是和董承一起,不是和刘备一起的。作者把这件事情、这个人提前了十八年。为什么呢?因为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又头疼了,请了华佗,华佗差点被他弄死,因为华佗要用斧子劈开他脑袋。真正的吉平谋害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两件事情相隔太近,写在书里,显得重复。所以罗贯中把吉平调到了十八年前,这样相隔的时间就远了,而把吉平的两个儿子抬出来,摆在后边,这也是罗贯中改变故事发生时间的一个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14: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改变,改变故事。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美人计,一个是白门楼。这两个故事情节有改变,历史上不是像小说中写的那么回事。

先说美人计。

把妹妹嫁给刘备,是孙权主动提出来的,没有坏的意图,是为了和刘备两个人合力抵御曹操,并不是小说中的设美人计。

再讲白门楼。

在第三十八回中,把吕布抓住了,要杀他,这叫“白门曹操斩吕布”。吕布被抓以后,就对刘备说,你是座上客,我是阶下囚,你为什么不说说话啊,让曹操把我放掉呢?刘备听了以后点点头,表示我接受你的意见,没有说的话我准备去说。这是小说里写的。

曹操叫人把吕布押过来,吕布说,你曹操怕的无非就是我一个,现在把我放了,我跟你合在一起,那就是天下无敌。曹操听了这话,有点心动,回过头来对刘备说,你看怎么样?刘备回答了一句话,你难道不知道丁建阳和董卓的事情么?丁建阳和董卓原来都是吕布的义父,后来都被吕布所杀。刘备的潜台词是:你要是收留了吕布,将来吕布要害你。曹操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吕布一看刘备是这样回答的,马上就骂刘备,你这家伙最没有信誉。曹操也不管,马上下令把吕布押下去。这是《三国志演义》里说的。

《三国志》里的情节跟小说里差不多,写出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变通之处,是可信的。也是为了写出刘备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并不因为答应了吕布一句话,就要把他放掉。

为什么刘备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为什么要劝曹操把吕布杀掉?有原因的,这个罗贯中没有写。

原因在正史中就能看出来。吕布前后两次俘虏了刘备的妻子,第一次就是张飞要自杀的那一次。后来吕布把人还给了刘备,和刘备和好如初,但是,当吕布看见刘备和曹操关系比较紧密,就很生气,第二次攻打刘备,把他赶跑了,又把他的妻子俘虏了。这次俘虏以后始终没有还,直到杀吕布以后,曹操把刘备的妻子救出来,还给了刘备。这就是说,杀吕布的时候,刘备的妻子还在吕布的手里,所以当时刘备对曹操说这句话,劝他把吕布杀掉,有私仇的原因。妻子被他俘虏了,在他手里,还不知道是怎样的情况,岂不恨死吕布!

正史上是这样。但是罗贯中不要这个,不写这个,没有向读者交代,所以读《三国志演义》看不出来吕布第二次俘虏了刘备的妻子,看不出刘备劝曹操杀吕布有出于自己个人恩怨的原因,而是一种政治家的眼光。从全国大局考虑,非杀吕布不可。罗贯中要把这加在刘备的性格上面。这是改变故事。

第三个方面,小说中扬弃了什么。

正史中有些小故事是属于刘备的,既有戏剧性,也有故事性,罗贯中却不要。

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刘备装死。那个时候刘备在平原这个地方,跟着一个将军在一起,有农民起义的军队杀过来,刘备打了败仗,负伤倒在地上,于是装死,就混过去了。这个故事也可以写,说明了刘备的机智。但是罗贯中没有采用这个细节。

第二个例子,有一个人和刘备有过节,就找了一个人去行刺刘备,刺客看见刘备很好,不忍心下手,反而跟刘备做了朋友。这个故事很常见,赵盾也遇过这样的事,秦香莲也碰到这样的事。也许是罗贯中觉得这个事情多见,没什么新鲜,就没有采用这个素材。

所以,拿小说中的刘备及有关事情和历史上刘备及有关事情一对照,发现有很多差异。罗贯中在创作《三国志演义》时候,有的地方是完全依据素材来写的,只不过在文字上有点改动,有的经过了他自己的考虑,要么改变人物,要么改变时间,要么改变故事情节,而不完全服从于原来的材料。

这也是我以前所说过的:写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家投入的是创造性的劳动,不是一种普通的劳动,不是材料的拼凑。那样拼凑的作品有没有?有,那作家花的力量很少,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品。如果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那这个作家一定是伟大的作家,只有伟大的作家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家一定是投入了创造性劳动,不被以往的素材所俘虏,而是驾驭这些素材,有取舍,有改造,这样才能创作出一个好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些例子也说明了罗贯中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光临!

主持人:刘先生一开始就有意思地以薛宝钗和刘备的对比,讲了刘备的虚伪。而且,他是以吴组缃和何其芳两位前辈,由于性情的不同,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小说家,而导致了对于薛宝钗的不同看法和评价。对于刘备也是如此。其实,不光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即便是对生活中某些事的看法,也会有个人的性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拿刘备来说,大家怎么来看?可能就会跟你的阅历、经历、性情等有很大关系。

再由刘备的那句名言“妻子如衣服”,也显示出《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一样,是部男人书。刘备的问题,还不在他娶了多少个妻子,刘先生考证了,是八个也好,九个也好,问题在于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对待女性权利,是极端的不尊重。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有很多男人,特别是在农村,身上残留着刘备的封建余孽,对女性使用家庭暴力,打老婆是常事,还有媒体上看到的给上贞洁锁什么的。而返回头来看那些受摧残的女性,又始终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和伸张正当的女性权利。也有些是在忍无可忍之际,情急忘智,剪了丈夫的男根,触犯法律。再次,我要呼吁男人们,学会懂得和尊重女性的权利。而且,女性朋友们,也要学会如何去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这样就使得《三国志演义》还具有了女权教科书的意味。

由刘先生总是比照着史书《三国志》来讲《三国志演义》,我们能够感到像刘先生这样的老一辈学者身上所体现出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另外,又刘先生讲到的他的博士生的去留问题,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学术环境所面临的困惑。许多有真才实学,有创造能力的年轻学人,仅仅因为生存环境得不到最起码的解决,而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所擅长的学术发展。我们常说,安居乐业,如果一个学者居无定所,那他的业何在?没有了业,怎么还谈得上学术的创新和发展?俗话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说这些话,大概也不管用,只能是书生意气,空谈误国。

好了,最后让我们感谢刘世德先生为我们做的精彩演讲。

[演讲时间:2005年2月27日。]

供稿:中国现代文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4 15: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贴这了~

[ Last edited by 蓝天也晶莹 on 2006-5-4 at 15:2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4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