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曹仲德

【快乐梦苑第一期】辩论贴---只有参赛选手可以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1 21: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汉室不能复兴,孔融是曹家大业得绊脚石。杀之当然对曹魏有利。
孔融只是一个文人而已,无兵无权,曹操即可携天子令诸侯,朝中重要的职位都是他的心腹,天子都只是个牌位而已,区区一个孔融,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就算孔融经常驳斥曹操的一些做法,但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呐,伐乌桓时,孔融反对曹操禁酒,曹操还是禁了酒。孔融反对曹丕纳甄氏为妻,甄氏最后不还是跟了曹丕。所以说杀孔融只能图个耳根清静,别无他用。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就由浅而入,从治理国家和当时人才政策的方式去想,这是有益于魏的

2,孔融徒有虚名,杀之决不会止天下英杰来投的脚步。有识之士都明白孔融徒有虚名!
孔融决不是徒有虚名,他是一个文人,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学有着相当高的贡献,曹丕对孔融的文采也非常欣赏。孔融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能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政治管理。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他被举为北海相,有机会独执一方时,立即“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刘协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在被张晓用二十万众兵击败以后,仍然毫不灰心,继续收集失散民众,“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授能,想以此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
不仅如此,孔融也 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杀孔融这样的名士,特别是全家抄斩(再加上是孔子后代的关系),寒了天下名士之心,一些能人义士不肯来投,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庞统,他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一定要维护“汉统”,对他来说孙刘曹只要是明主投谁都一样,他先后投过孙权、刘备,但就是不肯投曹操,还出主意害过曹操(演义中的连环计),为什么?恐怕和孔融之有点关系。

事例:

不说别的

1没有远见,官度之战等

2嚣张成性,以才名盛而随心所欲,具体事例太多了

3"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呵,看了这句让人发笑啊,请问何处谋略之战,勤奋的人多着呢,与管亥...北海各战,乱世之中自作聪明,失了领地

其他的尽不说,三点足矣

3,维护曹家威严,孔融多次留难曹操,破坏曹家威严,杀之可也!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明曹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中国的文人难免会有些那样的毛病,然而就是这样说说,对曹操而言又能有什么损害呢?一笑置之又有什么不可呢?曹操却因为这个杀了人,这怎么可以令别人心服?看来以后在曹操手下做事都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不敢做的事不做,不敢说的话不说,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齐家再安国听过吧?而曹两者皆如齐家,岂可出现这样不法之徒,曹操心胸狭窄,一再三,三再四,不断重复,且变本加厉?下面的例子很好啊~~事不过三,那将领过一乃就舍生为国,回到现实,请大家以孔融的角度来想

昔日的“绝缨之会“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楚庄王与群臣一同宴乐至深夜,人醉蜡灭,黑暗之间有人扯王后的衣襟,王后摘下那人官帽,向王稟报,要求立即点亮蜡烛抓住不法分子严惩,停顿片刻,王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所有的官员全部脱去帽子,然后点亮蜡烛继续宴乐。后来吴国兴师攻楚,一将领舍生忘死,取来敌军将帅的首疾献给王,王究问他为何这般勇猛劫敌,将帅回答王说当时宴会上按道理他本已肝脑涂地,心中一直对王愧疚,没有找到效劳的机会,他说这样做远不够报答王的恩典。

按照这样的观点,那名将领也损害了楚庄王的家威,楚庄王完全可以严加追究“破坏楚王威严,杀之可也”,然而楚庄王没有那么做,而是维护了将领的尊严,最后的到了那名将领的誓死报效,这难道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么?

1次与多次要做出比较
难道曹操连这点事也容不下么?那么怎么可以服天下之人?孔融多次留难曹操,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意,孔融不是留难曹操,而是维护汉家尊严,孔融本身是个不畏权贵的人,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喂喂,注意啊,我们才是正方,为我们提了有利的证据啊

而曹操当时也不敢和汉家彻底决裂,就算献帝只是一个牌位了,曹操也起码会做做姿态,而终曹操一生也没有做过篡位的事,他不敢留给天下和后世这个话柄,如果留下了孔融,还可以告诉天下,自己是“忠于”汉室的!须知孔融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连刘备都认为自己被孔融看重是件很荣幸的事,何况天下人,而对于孔融的谏言,曹操完全可以区别对待,有利于“做姿态的”,可以虚与委蛇一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用理睬,难道就一个孔融又能把他怎么样?

曹操的死他预料得到吗?他不是天才,他没有想到,继承汉室对他来说本来已是力所能及的事,不像刘,整天挂在口中....有兵了,第一个冲去救刘协啊~好了,别说偏,所以啊,当时他说过,汉室需要的是强大的军阀,不是软弱的侍从者

民心,对曹来说也不是很重要了,但他正面对人,正人君子!连刘备都认为自己被孔融看重是件很荣幸的事~~~刘备是谁啊,此奉承之话也~!

而对于孔融的谏言,曹操完全可以区别对待,有利于“做姿态的”,可以虚与委蛇一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用理睬,难道就一个孔融又能把他怎么样

人的嘴巴生来干嘛....虽然说当时可以割他舌头,当对曹魏方面,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他同样也是才傲放旷,很多人如此评价,以他的脾气,利用名气,去散播流言没有问题吧

[ Last edited by 雨天傻仔 on 2005-4-22 at 04:2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2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却写孔融反对曹操进攻刘备,长叹曰:“以不仁征伐至仁,安有不败乎?”这话被人告发,才导致孔融遇害,
    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古代,说出这样灭自己国家威信和士气的言语,这是每个统帅都不闰许的.作为本国的子民,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那他和通敌卖国没什么区别.对于曹操来说,孔融就是他的绊脚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23: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孔融的才华也只有曹丕欣赏,因此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第一人.但是那是曹操的年代,孔融的名气越来越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但他所发表的言论无疑都在影响曹操的统治。这也说明了重要的一点"有才华的葱也仅是一根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花花喜鹊 at 2005-4-21 02:40 PM:
《三国演义》中却写孔融反对曹操进攻刘备,长叹曰:“以不仁征伐至仁,安有不败乎?”这话被人告发,才导致孔融遇害,
    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古代,说出这样灭自己国家威信和士气的言语,这是每个统帅都不闰许的.作 ...


注意,我们不是讨论《三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1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姐姐的话哦~:


对于魏王的论点,我想阐明一下我方的观点:
1,汉室不能复兴,孔融是曹家大业得绊脚石。杀之当然对曹魏有利。
孔融只是一个文人而已,无兵无权,曹操即可携天子令诸侯,朝中重要的职位都是他的心腹,天子都只是个牌位而已,区区一个孔融,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就算孔融经常驳斥曹操的一些做法,但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呐,伐乌桓时,孔融反对曹操禁酒,曹操还是禁了酒。孔融反对曹丕纳甄氏为妻,甄氏最后不还是跟了曹丕。所以说杀孔融只能图个耳根清静,别无他用。

不能代表孔融的反乱就是没有影响。当时朝廷虽然还是掌握在曹操手中,可是内藏暗涌,如果曹操一再纵容,岂不是告诉群臣:“只要你够胆够恶,我都怕你”么?作为一个统筹大局的人物,己方的威严的确需要!
再说,耳边少了一个烦恼,曹操头风发作就少了几成机会~对曹魏也有好处啊~hoho~医学证明,一个心理健康舒坦的人可是会有好健康哦~:)
再者既然孔融区区一届文人,无兵无权,杀之又有什么弊处了?


2,孔融徒有虚名,杀之决不会止天下英杰来投的脚步。有识之士都明白孔融徒有虚名!
孔融决不是徒有虚名,他是一个文人,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学有着相当高的贡献,曹丕对孔融的文采也非常欣赏。孔融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能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政治管理。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他被举为北海相,有机会独执一方时,立即“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刘协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在被张晓用二十万众兵击败以后,仍然毫不灰心,继续收集失散民众,“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授能,想以此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
不仅如此,孔融也 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杀孔融这样的名士,特别是全家抄斩(再加上是孔子后代的关系),寒了天下名士之心,一些能人义士不肯来投,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庞统,他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一定要维护“汉统”,对他来说孙刘曹只要是明主投谁都一样,他先后投过孙权、刘备,但就是不肯投曹操,还出主意害过曹操(演义中的连环计),为什么?恐怕和孔融之有点关系。

孔融不能说没有才学,治理地方的确有政绩。可是这样的人物曹魏根本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少之反而少了麻烦~让他的名声继续下去,以后造成的影响更大~孔融如此志大才疏的人物,如果真有谋略的大人物,一定不会为他觉得惋惜~~~
姐姐所说的庞统,不过是人各有志,政见不合而已。更何况曹操身边早已聚集一大群当世一等一的谋臣,庞统诸葛去投,不过是其中一员,决不能好像在刘备阵营一样一展抱负~
更何况,我倒没看到,曹操杀了孔融导致了人才流失~~并且还是不断有人来投哦~


3,维护曹家威严,孔融多次留难曹操,破坏曹家威严,杀之可也!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明曹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中国的文人难免会有些那样的毛病,然而就是这样说说,对曹操而言又能有什么损害呢?一笑置之又有什么不可呢?曹操却因为这个杀了人,这怎么可以令别人心服?看来以后在曹操手下做事都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不敢做的事不做,不敢说的话不说,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哈哈,并不是如此,曹操不是一个拒谏的人。孔融所谏无所用处,杀之怎么堵塞有志有才之士之口呢?~一则扬威,二则证明,我曹操要的不是迂腐的理论,而是真正治国安邦之论!这样,有才学之士自然明白曹操心意。而那些迂腐,害怕,不明白曹操所要的人的进言,要来无用~

昔日的“绝缨之会“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楚庄王与群臣一同宴乐至深夜,人醉蜡灭,黑暗之间有人扯王后的衣襟,王后摘下那人官帽,向王稟报,要求立即点亮蜡烛抓住不法分子严惩,停顿片刻,王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所有的官员全部脱去帽子,然后点亮蜡烛继续宴乐。后来吴国兴师攻楚,一将领舍生忘死,取来敌军将帅的首疾献给王,王究问他为何这般勇猛劫敌,将帅回答王说当时宴会上按道理他本已肝脑涂地,心中一直对王愧疚,没有找到效劳的机会,他说这样做远不够报答王的恩典。
按照这样的观点,那名将领也损害了楚庄王的家威,楚庄王完全可以严加追究“破坏楚王威严,杀之可也”,然而楚庄王没有那么做,而是维护了将领的尊严,最后的到了那名将领的誓死报效,这难道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么?

这位将领原本就是楚家的将领,忠于楚室~不杀之自然能让他感恩图报~
可是孔融原本就不服号令~~放之并不会得到回报~:)姐姐举例错了~错了~~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难道曹操连这点事也容不下么?那么怎么可以服天下之人?
孔融多次留难曹操,注意,孔融不是留难曹操,而是维护汉家尊严,孔融本身是个不畏权贵的人,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姐姐这里也说错了,先抛开孔融,但看本次辨题~~可是清清楚楚说明,对曹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哦~~哈哈~而姐姐说的是维护汉家尊严~~试问将要取而代之的曹家~维护汉家尊严有何用处?~还不是自打嘴巴?~增长敌人的威势?

而曹操当时也不敢和汉家彻底决裂,就算献帝只是一个牌位了,曹操也起码会做做姿态,而终曹操一生也没有做过篡位的事,他不敢留给天下和后世这个话柄,如果留下了孔融,还可以告诉天下,自己是“忠于”汉室的!须知孔融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连刘备都认为自己被孔融看重是件很荣幸的事,何况天下人,而对于孔融的谏言,曹操完全可以区别对待,有利于“做姿态的”,可以虚与委蛇一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用理睬,难道就一个孔融又能把他怎么样?

曹操如果不是赤壁一败,代不代汉还是未知数~~赤壁一败对曹操的心中熊熊烈火影响实在太大~更何况当时曹操年岁已大~~甚至已到了弄孙为乐的境界 ~~既然看到膝下儿子都有作为~不如把代汉一事交由子孙去做,让子孙立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12: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

他人这样评论是很对的,孔融他人是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这是其中一处他与曹魏政策过不去的事例(其他还有很多)在前期见杀他的话根基也就不会稳,然而后期对曹魏来说了,又岂由一个狂妄的家伙来阻碍曹魏的发展,其见——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


可见早期,孔融已经与曹操的政策不和了

况且,由当时可见,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弥衡事件..杨修事件等,等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

与重臣不和之人,不杀他,何安其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1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更详细的我们想请蜀丞来回答我王的那些,他的反述比我的好多了!!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曹操杀了孔融后,孙权也想杀虞翻,被人劝了下来,孙权生气的说:曹孟德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算得了什么?那人说:曹操杀了虞翻,天下的士人都知道曹操是个暴君,从此天下的时人不再为曹操效力了~孙权听了,立马饶了虞翻一命

这个论点,我也不得来反驳一下,那么多人为曹操效命,真有才他真的会杀吗,当时劝孙权的人一定是为保全虞翻的生命而来的,不是的话,更说明此人眼光短浅,试想一下,孔融当时在曹魏,使曹操的不能放眼于天下,更是再多百个千个像他那样的,曹魏还变成怎么样,他不死,则还有千千万万个他啊,杀鸡骇猴有何不当也,天下时人何不为明智之人效力?


不好意思,这一段我不甚明白曹操杀了虞翻,天下的士人都知道曹操是个暴君,曹操何时杀过虞翻,你要说的是孔融吧!不然就不对了!

首先你怎么知道当时劝孙权的人一定是为保全虞翻的生命而来的,这只是你想当然罢了吧,这只能说明曹操杀了孔融对天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肯定使很多人不敢去投曹操,恐怕孙权也是顾及这点才不杀虞翻的!你好象为我们的反方提供了很好的得例证哦!

那么多人为曹操效命,真有才他真的会杀吗,这点我也不能赞同,看看荀氏一家就知道了,你不会认为他们也无才吧!

孔融当时在曹魏,使曹操的不能放眼于天下,更是再多百个千个像他那样的,曹魏还变成怎么样,他不死,则还有千千万万个他啊,杀鸡骇猴有何不当也,天下时人何不为明智之人效力?

曹操就一定要杀了孔融么?假如曹操当时只是将孔融罢官而不是灭满门的话,这样一来肯定比杀了他有益的多,至少不会带来那么多负面效应!
另外,你的意思是,他死了,就没有千千万万象他那样的人了?中国的文人如果真想做一些事,哪是杀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样一来恐怕就只会更加激起大家的愤怒,做出更激烈的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看看后面的一系列事变就知道了!更何况,孔融也只是耍耍嘴皮子,也没干什么事!

天下时人何不为明智之人效力?,这句不知想表达什么意思?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 Last edited by 永沁 on 2005-4-22 at 12:5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2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请大家不必到处复制、粘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22: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你怎么知道当时劝孙权的人一定是为保全虞翻的生命而来的,这只是你想当然罢了吧,这只能说明曹操杀了孔融对天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肯定使很多人不敢去投曹操,恐怕孙权也是顾及这点才不杀虞翻的!你好象为我们的反方提供了很好的得例证哦!

那么多人为曹操效命,真有才他真的会杀吗,这点我也不能赞同,看看荀氏一家就知道了,你不会认为他们也无才吧!


首先,要先说说曹操的用人原则。曹操的治术,是以法家为主,面对现实专讲厉害的。他的用人,是唯才是举,他在后来所发的求贤令中明明白白的说出,只要是有才能(注意是治国之才,非文采之才)人,他都要。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权贵豪门请托舞弊,造成选拔人才的察举制的察举严重不实。当时有谚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在这种情况下,察举得到的人才十之九八都是虚有其名之徒,孔某就是其中的代表。要得到更多的人才,就要作出非常之举。在当时,一般的名门清议一族,与真正具有治国之才的白衣或其他人才,大多不能相容。那些每天只会夸夸而谈的清议之徒,享高禄而无实绩,而且看不起白衣,常常打击白衣出身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打击的这些具有治国之才的白衣或其他人才的热情。讲究实效的曹操会让这些米虫来影响他对人才的获得吗?杀了孔某,等于向两汉传统的察举制的宣战,等于为所有白衣人才打开一道门。同时还可以打击孔某之类的士大夫,让他们少说话,多做事,又又何不可?俗语说“物以类聚”那些以为孔某被杀而对曹操同仇敌忾的清议士人,恐怕在治国上比孔某也好不了多少吧,那要来何用?总而言之,杀孔某不会对曹操的人才召集又多大的负面影响!至于苟氏之死,死于拥汉,大家都明白。

孔融当时在曹魏,使曹操的不能放眼于天下,更是再多百个千个像他那样的,曹魏还变成怎么样,他不死,则还有千千万万个他啊,杀鸡骇猴有何不当也,天下时人何不为明智之人效力?

曹操就一定要杀了孔融么?假如曹操当时只是将孔融罢官而不是灭满门的话,这样一来肯定比杀了他有益的多,至少不会带来那么多负面效应!
更何况,孔融也只是耍耍嘴皮子,也没干什么事!

做为拥汉一族,孔某和杨彪一样,他们对曹操的非难,就是对日后大魏统治的动摇,如果不能让他们服服帖帖的听话,只会越来越放肆,对曹操的攻击越多,对大魏的统治动摇就越大。杨彪不是没杀吗?可是他儿子还是老爱找曹操麻烦,孔某更是踩到曹操头上,到处诽谤他。这种人不杀鸡敬猴,留着给别人当榜样啊?以《宜准古王畿之制》为例,就知道孔某耍耍最皮对曹操的打击有多大,还不够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5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