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曹仲德

【快乐梦苑第一期】辩论贴---只有参赛选手可以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1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1,曹魏代汉,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曹操向来都在为日后的代汉作准备,清除异己,铲除阻碍。孔融,就是代汉的一个阻力。曹操当然是不除不快!
2,杀鸡警猴,孔融在士林威望很高,在朝廷一直跟曹操作对,俨然就是朝廷内汉王朝余党的发言人。当时曹操尚未完全掌握朝廷,朝廷内,或许还藏着很多左右摇晃的人。而这班人,只不过是看风向而行。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曹操,更让这班人觉得下赌注在孔融身上会有回报。不杀之,如何能整顿朝廷?如何能统一朝廷的意见,使自己的方略可以无阻地实行?如何能使朝廷内外都是身在汉廷心在曹?正所谓的一犬叫,百犬和。曹操采取的,是釜底抽薪,如此方能增加自己在朝廷的威望,让别人不敢不惧曹家声威!
3,孔融反对禁酒的理论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什么天有酒星,地有酒泉,根本不切实际,空泛得很。当时形势天下大乱,各地方都缺粮,如果曹操不实行这个方略,根本没办法召集足够的粮草应付日后的征伐。曹操有的是成大事必舍小利的胸襟,暂时舍弃喝酒,可能日后能有更安稳的社会。到时候何愁没酒喝?而孔融好酒,曹操禁酒当然是让他失望,所以当时更大可能孔融是为了自己一己私欲而去反对,根本不是为国为民。
4,孔融徒有虚名,未见有什么突出才能,仲观孔融一生,并没有提出过什么十分利国利民的提议,鸡肋味道甚重啊。杀之并不会影响曹魏智囊团的规模。反而孔融向来不受曹操控制,杀之可也。
5,孔融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我觉得曹操一开始不杀他,只不过是因为孔融尚有利用价值。孔融在士林有很高的呼声,收之可让天下才士争相来投。曹操只不过是把他当成是千里马之骨,用来引千里马而已。当然还可聚集名望!而后来曹魏集团已经成形,这个阻事的家伙自然得死。
6,孔融迂腐得很,真正有才能的人都知道孔融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杀之并不会使天下英雄失望。并不会影响有才能的人来投奔。
7,孔融小有聪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博得虚名。但在当时群雄割据称霸情况下才非百里不足大任,反而在一些无关大体的事情上,恃才傲物,多所讽刺,指责,于事无补,唯彰人之过,遭人忌恨,终致祸及己身。孔融此人过于小鸡肚肠,实在不足用!

[ Last edited by 岑平 on 2005-4-21 at 08:0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7: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接论证盟国第一点:扫灭“拥汉派”,为后来者“清君侧”
是否深谋远虑,使自己创立的基业在自己死后继续生存下去,是衡量枭雄的评价~曹操征讨四方,也笼络了部分忠于汉室的人才,但随着曹操跟忠于汉室人矛盾日益明显的阶段,就不可避免地采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清洗拥汉派的手段~~明朝朱元璋也曾杀过人,当时太子朱标不解其意,,一再劝“父皇”要仁慈,朱元璋并不答话,只丢了满根都是荆棘的手杖叫他捡起来,朱标想拿又被刺扎,最终还是没拿起来,朱元璋才告诉他杀人的意图;曹操的天下当时名义上还是刘家的,而不是曹家的,他的危险性要大于朱家的,因此跟朱元璋比,曹操还是仁慈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7: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大的六岁就偷爸爸的酒喝,弟弟问他,为什么拿爸爸的酒喝不下拜,他回答说:“偷,哪得行礼?”在孔融临刑之时,这两个孩子竟然还蹲在地下玩钉子游戏(一说正在下棋),孔融向奉命前来抓人的使者表示,希望留下这两个儿子。谁知这孩子又语出惊人:“大人!鸟巢翻了,鸟蛋还会保得住吗?”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如此看来,这孩子长大了,分明又是一个孔融,曹公要把他们一起杀掉,有理有理!  

孔融对当时曹魏的影响已经非常大,忠的是汉,不得不除也


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一道禁酒令。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然而,孔融针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简直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政敌,再也忍无可忍。寻找罪状,将其杀害。


讽君主,以一己之欲,实非臣子之所为,尽管他多有才,曹魏的颜面又何存

孔融是名门之后,誉满清流,性格迂腐,疏狂,出言无忌,目空一切。孔融鄙视权贵,与当权人物多次闹翻。早年时候,孔融封谒拜贺外戚何进荣升大将军,因何进未及时接见,孔融夺回拜谒摔在地上,惹得何进大怒。若不是有人劝阻,孔融早已丧命。后来,孔融又与袁绍结怨,袁绍对他恨之入骨。孔融这人软硬不吃,不受笼络,不愿攀附。对于当朝权贵曹操也敢讥讽,曹操岂能容他?

定力如此之人,以自身主义不懂天下形势....岂有才,岂能成大事,岂对曹魏有益?岂能容他也!

东吴孙权使者也来许昌。孔融自持曹操顾及影响不敢将他治罪,就当着吴使的面儿讽刺讥笑曹操


持才傲物,不分上下,留之何有
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赢得官渡大战全胜。曹操远征乌桓时,孔融认为乌桓不过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北伐,曹操准备发兵讨平刘表时,孔融又持反对意见:“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

对曹操的政策屡屡反对,好象想拖延曹魏统一天下的时间'


以上理由皆已足矣~!利方大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7: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阐明一下我方的论点!
曹操杀孔融对曹操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先说一下孔融的身世: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应该说,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就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当时来说,应该还是很有影响力的,现在曹操杀了孔融,天下文人会怎么看?
其次,孔融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属于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对于整个建安时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曹操杀了他,当然会使天下士人寒心!
作为一个统治者,首先要可以容忍,要善于纳谏,这样才可以受人尊重,被人拥护,孔融作为一个文人,也早有了“达者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且还常常以进谏的方式参与政治,对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现象,他都积极上表进谏,如《与曹公书》、《与曹公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其中不乏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对于曹操的规劝也有很多是正确的,若曹操可以采纳,对他自己来说,肯定有很多益处!
由于孔融太过刚强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真实情况就象孔融在《临终诗》中所说的“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而且一语道破了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遭际。

再说一个问题,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永沁 at 2005-4-21 17:57:
我先阐明一下我方的论点!
曹操杀孔融对曹操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先说一下孔融的身世: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应该说,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就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孔融作为 ...

我先阐明一下我方的论点!
曹操杀孔融对曹操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先说一下孔融的身世: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应该说,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就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当时来说,应该还是很有影响力的,现在曹操杀了孔融,天下文人会怎么看?
其次,孔融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属于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对于整个建安时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曹操杀了他,当然会使天下士人寒心!
作为一个统治者,首先要可以容忍,要善于纳谏,这样才可以受人尊重,被人拥护,孔融作为一个文人,也早有了“达者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且还常常以进谏的方式参与政治,对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现象,他都积极上表进谏,如《与曹公书》、《与曹公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其中不乏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对于曹操的规劝也有很多是正确的,若曹操可以采纳,对他自己来说,肯定有很多益处!
由于孔融太过刚强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真实情况就象孔融在《临终诗》中所说的“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而且一语道破了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遭际。

再说一个问题,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如贵国所言,孔某人作为孔子后人,理应懂儒学。儒学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谦逊折冲,然而纵观其一生,无论是小孩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言行举止文章无不咄咄逼人,一些儒家后人的影子都没有,已经是背离了儒家的道路。而且所交之人皆为清议之人而无治世实能,如弥衡之辈。而如白衣中的能人之辈,又有多少是与之交好的?大魏需要的实治国之才,而非整天骂人的“斗鸡”,"斗鸡"多了,不单浪费粮食,还会混淆视线。杀孔某,对于大魏而言招揽人才而言,并无多大影响。
孔某是上过不少书,但是《与曹公书》、《与曹公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之类看不出有什么正确的建议。征乌桓是追逐蝇头小利?天下歉收,多少平民百姓没得吃,你身为孔子后代却要坚持花天酒地,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给谁看?难道要给千里白骨看?倒是孔某上过的一篇《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京城周围千里之内都应归朝廷直接管辖,不应有王侯封地。而当时曹操武平侯的封地属陈郡,历许都才300里。这说的是什么?分明就是要扩大汉室实权,限制曹操的势力发展。并且曹操还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边远的地方去享受食邑。以孔某在清议士人中的影响里而言,此类言论的扩大,必然会对大魏的统制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对大魏来说,这种人留着好处会有多少?
毫无疑问曹操也有小气的时候,但是在孔某人这一事上,绝对不是什么嫉妒贤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永沁 at 2005-4-21 17:57:
我先阐明一下我方的论点!
曹操杀孔融对曹操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先说一下孔融的身世: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应该说,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就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孔融作为 ...


如贵国所言,孔某人作为孔子后人,理应懂儒学。儒学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谦逊折冲,然而纵观其一生,无论是小孩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言行举止文章无不咄咄逼人,一些儒家后人的影子都没有,已经是背离了儒家的道路。而且所交之人皆为清议之人而无治世实能,如弥衡之辈。而如白衣中的能人之辈,又有多少是与之交好的?大魏需要的实治国之才,而非整天骂人的“斗鸡”,"斗鸡"多了,不单浪费粮食,还会混淆视线。杀孔某,对于大魏而言招揽人才而言,并无多大影响。
孔某是上过不少书,但是《与曹公书》、《与曹公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之类看不出有什么正确的建议。征乌桓是追逐蝇头小利?天下歉收,多少平民百姓没得吃,你身为孔子后代却要坚持花天酒地,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给谁看?难道要给千里白骨看?倒是孔某上过的一篇《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京城周围千里之内都应归朝廷直接管辖,不应有王侯封地。而当时曹操武平侯的封地属陈郡,历许都才300里。这说的是什么?分明就是要扩大汉室实权,限制曹操的势力发展。并且曹操还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边远的地方去享受食邑。以孔某在清议士人中的影响里而言,此类言论的扩大,必然会对大魏的统制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对大魏来说,这种人留着好处会有多少?
毫无疑问曹操也有小气的时候,但是在孔某人这一事上,绝对不是什么嫉妒贤能~

[ Last edited by 日记狂人 on 2005-4-21 at 19:5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19: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杀孔融对曹操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先说一下孔融的身世: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应该说,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就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当时来说,应该还是很有影响力的,现在曹操杀了孔融,天下文人会怎么看?

我首先表明,回答问题是要从全面出发,不能单看一面,成为所谓的井底之蛙.这个问题从曹魏方面出发,不是从蜀汉方面为出发点,刘皇叔就是中山靖王之后,实力最弱,以是民心为重,但毕竟实力才是重要的,当时的社会相当于强权就是真理,孔融之死,他屡为进言(实际上是口无遮拦的批评)曹魏尊严何在,毕竟,确实当是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有影响,但是人有抱远之负,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放眼于天下,看清于利弊的人,才是曹魏所需要的人,不是那些固守本方的人啊!说天下文人会怎么看,更有才人之投魏也

其次,孔融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属于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对于整个建安时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曹操杀了他,当然会使天下士人寒心!

   你这个理由,其实也就是和上述的差不多,寒心?寒什么心,当时注重孝忠义,以义为首,他屡屡反对收复中原,更是拖延曹魏统一,百姓危难的时间.当时的局势是很明显的,以忠为心,与孔融差不多的人还嫌少啊?不为君主着想,扰乱军心等,更取笑君王啊,不杀他,可还有千千万个他,魏王啊,可要都短命了

作为一个统治者,首先要可以容忍,要善于纳谏,这样才可以受人尊重,被人拥护,孔融作为一个文人,也早有了“达者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且还常常以进谏的方式参与政治,对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现象,他都积极上表进谏,如《与曹公书》、《与曹公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其中不乏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对于曹操的规劝也有很多是正确的,若曹操可以采纳,对他自己来说,肯定有很多益处!

很多正确?他自己就去采用,先前他的领土还是和曹操差不多,后果怎么样,失败!失败!是失败!《与曹公啁征乌桓》这个我就不说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对曹公的策略,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汉帝的间谍啊!《难曹公表制酒禁书》这个?哼哼,曹公说酒可以亡国,当时曹魏缺粮,为稳军粮.军心,他竟然借商亡事例,说不如把婚姻也禁了?这是什么....分分明明的一己之欲!一己之欲啊!假面人孔融,留之无益也!
由于孔融太过刚强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真实情况就象孔融在《临终诗》中所说的“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而且一语道破了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遭际。

真正有才的人多少人像他一样,辅助君主,以统一天下,不是担任批评家的角色,曹操请他回来并不是叫他来损他的威严,这就是抵赖啊,我看到了,自己的事还没办好,自己身上也还没做好,说别人,没资格,例如他叫曹操不该打战,难道给别人打吗,生于乱世的这种道理也不懂吗?

再说一个问题,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说离题了,是要议论对曹魏来说是利还是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2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魏王的论点,我想阐明一下我方的观点:
1,汉室不能复兴,孔融是曹家大业得绊脚石。杀之当然对曹魏有利。
孔融只是一个文人而已,无兵无权,曹操即可携天子令诸侯,朝中重要的职位都是他的心腹,天子都只是个牌位而已,区区一个孔融,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就算孔融经常驳斥曹操的一些做法,但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呐,伐乌桓时,孔融反对曹操禁酒,曹操还是禁了酒。孔融反对曹丕纳甄氏为妻,甄氏最后不还是跟了曹丕。所以说杀孔融只能图个耳根清静,别无他用。

2,孔融徒有虚名,杀之决不会止天下英杰来投的脚步。有识之士都明白孔融徒有虚名!
孔融决不是徒有虚名,他是一个文人,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学有着相当高的贡献,曹丕对孔融的文采也非常欣赏。孔融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能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政治管理。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他被举为北海相,有机会独执一方时,立即“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刘协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在被张晓用二十万众兵击败以后,仍然毫不灰心,继续收集失散民众,“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授能,想以此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
不仅如此,孔融也 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杀孔融这样的名士,特别是全家抄斩(再加上是孔子后代的关系),寒了天下名士之心,一些能人义士不肯来投,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庞统,他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一定要维护“汉统”,对他来说孙刘曹只要是明主投谁都一样,他先后投过孙权、刘备,但就是不肯投曹操,还出主意害过曹操(演义中的连环计),为什么?恐怕和孔融之有点关系。
3,维护曹家威严,孔融多次留难曹操,破坏曹家威严,杀之可也!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明曹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中国的文人难免会有些那样的毛病,然而就是这样说说,对曹操而言又能有什么损害呢?一笑置之又有什么不可呢?曹操却因为这个杀了人,这怎么可以令别人心服?看来以后在曹操手下做事都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不敢做的事不做,不敢说的话不说,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昔日的“绝缨之会“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楚庄王与群臣一同宴乐至深夜,人醉蜡灭,黑暗之间有人扯王后的衣襟,王后摘下那人官帽,向王稟报,要求立即点亮蜡烛抓住不法分子严惩,停顿片刻,王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所有的官员全部脱去帽子,然后点亮蜡烛继续宴乐。后来吴国兴师攻楚,一将领舍生忘死,取来敌军将帅的首疾献给王,王究问他为何这般勇猛劫敌,将帅回答王说当时宴会上按道理他本已肝脑涂地,心中一直对王愧疚,没有找到效劳的机会,他说这样做远不够报答王的恩典。
按照这样的观点,那名将领也损害了楚庄王的家威,楚庄王完全可以严加追究“破坏楚王威严,杀之可也”,然而楚庄王没有那么做,而是维护了将领的尊严,最后的到了那名将领的誓死报效,这难道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么?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难道曹操连这点事也容不下么?那么怎么可以服天下之人?
孔融多次留难曹操,注意,孔融不是留难曹操,而是维护汉家尊严,孔融本身是个不畏权贵的人,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而曹操当时也不敢和汉家彻底决裂,就算献帝只是一个牌位了,曹操也起码会做做姿态,而终曹操一生也没有做过篡位的事,他不敢留给天下和后世这个话柄,如果留下了孔融,还可以告诉天下,自己是“忠于”汉室的!须知孔融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连刘备都认为自己被孔融看重是件很荣幸的事,何况天下人,而对于孔融的谏言,曹操完全可以区别对待,有利于“做姿态的”,可以虚与委蛇一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用理睬,难道就一个孔融又能把他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2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方观点---------曹操杀孔融利大于弊 (选择的是正方论点)

孔融与弥衡都是当时名士,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赞许对方,所谓“仲尼不死”,“颜回复生”云云。《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日:“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暇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民污吏,滑乱朝市,亦不能治。”可见孔融这个当时人们眼中颇有东汉党人精神的“名士”,实际上志大才疏、华而不实,所以《后汉书•孔融传》说:“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张□《汉纪》亦曰:“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这样的人,如果仅仅好名而不干涉政治倒也罢了,偏偏他又不甘心做个纯粹的“名士”,还总是以“师友王侯”的姿态出现,动辄对执政者冷嘲热讽。这自然也很容易被讲究实用的执政者抓住把柄。故曹操以为孔融“乱俗”,是一个“浮华交会之徒”。“乱俗”在于蛊惑人心,“浮华”是东汉以来沽名钓誉之徒的共同特征,两者正好犯了当时情形下曹操的大忌。因为乱俗是必杀的,浮华交会是必破的。何况,孔融还有“钩党”之嫌,这是执政者最为忌讳的,曹操说过:“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魏志•武帝纪》)更糟糕的是,他提出“王部’之制以限制曹操的势力,曹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后汉书•孔融传》)。这直接关系到曹操政治统治的基础,又犯了曹氏之大忌。

孔融倚仗自己的声望才名,多次“戏侮”曹操,又‘与孙权使者语,谤讪朝廷”(《后汉书•孔融传》)。当曹操南征刘表时,就再也不能容忍这个维护汉室,不满其专权、不附其势的人继续留在朝中了。古代君主关于叛乱的这根弦绷得很紧,曹操经历几次后院起火,南征之前不能不解除其后顾之忧。当然,孔融之死更因为他不仅是当代名士,而且自己也总以名士自居,处处耍的是名士派头,曹操虽然颇有些原始儒学精神,但对此等凭恃高名却华而不实之徒实是非常厌恶。更何况,孔融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曹魏的臣子,甚至在众人面前让曹操很丢颜面。这样的人,其被杀其实是早晚的事。因此,从政治上说,这类喜欢结党营私的人是不得不杀的;从个人恩怨上说,强大势力的异己者总是没有好结局的;从文化上说,喜好标榜而有文化优越感的名士阶层与有实际才干的务实阶层是相互扦格的。这样,孔融之死就是不得不然。

自古以来,安定的基础就是稳定主文人。文人可以起到煽动民心的作用。为了维护后方的安定,巩固统治基础。孔融之死就能起到曹操稳定后方。防患文人名士攻击他的潮流,从而真正的稳定后方政局,对当时北方社会稳定起到切实的基础作用。

[ Last edited by 谁主沉浮 on 2005-4-21 at 13:0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21: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在曹營,口不擇言

投奔曹操後,孔融出任兩千石的將作大匠(掌營造、宮室和城邑之官員),其後又晉升為九卿之一的少府(皇室財政管理機構)。雖然孔融受到曹操的如此重用,但是孔融從不曾敬重過曹操。不但如此,孔融對公務也不太認真。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和出身平原的文士禰衡辯論。這兩人可謂趣味相投,而他倆的論調後來更成為「竹林七賢」清談的先驅,這些清談對現實生活並沒有什麼幫助,只是為議論而議論,典型的好辯而已。

--父親對兒子沒有什麼親情存在,追根究底,只是情欲發生的結果罷了。兒子對母親也是相同的道理。就像將一個物品暫時放在甕中,過了一陣子後,再將其拿出,成為另一個個體罷了。

這種言論在當時沒有任何士大夫敢說,但他們兩個卻毫無顧忌。

因為有這種行徑,可以預見的是許多在孔融身邊的人士都在勸他停止,但是孔融仍然我行我素,絲毫沒有想要停止的跡象。

曹操是個現實主義者,只要有才能,不管是怎麼樣的人曹操都會任用。但是相反的,如果是一個看起來有才,卻毫無用處的人,終究會被曹操遺棄。而孔融正屬於曹操討厭的這一類,一但被冷酷的曹操所厭惡,生命便有了危險。

當曹操攻擊袁家的根據地鄴,袁氏一族的婦女全被俘虜,而曹丕私自把袁熙之妻甄氏為妻。這時,孔融便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上面寫著:「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但是史記上記載妲己最後也被殺了,孔融的這句話把曹操搞的滿頭霧水。後來曹操問孔融這句話是出自哪本書上,孔融卻回答說:「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那當然想耳。」這分明是在諷刺曹操。
之後曹操征討烏桓,孔融嘲笑曹操說:「三百年前,丁零族(匈奴之一)曾偷了蘇武的牧羊。如何?對這種無禮之族,你能加以糾正嗎?」

由於常年的征戰,曹操的軍隊缺少兵糧,曹操下令禁止釀酒。孔融寫了一封信給曹操,內容不外忽視是反對禁酒。曹操也回了信,內容大概是說酒是亡國之源。孔融又寫了封回信,孔融寫道:「因酒而亡國的例子的確有過,然而,徐偃王(相傳是周穆王時徐國國君,穆王西巡,諸侯共尊偃王,穆王令楚出城滅之)因過於重仁義而滅國,燕王噲(禪讓王位予臣子子之,導致內亂,齊趁機破其國)因謙讓而亡國,魯則因重儒道而國勢衰弱,既然如此,是否也要禁仁義、謙讓、儒道呢?而夏桀、殷紂因女色而亡國,又能為此禁止婚姻嗎?為什麼就只有酒要被禁呢?我懷疑只是為了要珍惜穀物而已,並不是要以滅亡之國為戒。」
孔融完全寫出了曹操的想法,指明兵糧不足可以明說,不必擺出亡國的大道理。

期間孔融也上奏給獻帝,寫道:「以古代的王畿制度,首都千里寰內,不能封建諸侯。」當時,曹操已經在首都附近培植了勢力範圍。

這一道道的利箭分明都是衝著曹操而來,曹操已經無法在忍耐下去了。

曹操授意路粹寫了一偏彈劾文,曹操便根據此彈劾文下令誅殺孔融,於是孔融連同妻子被拖至市場斬首。

一代名士,下場悽慘。

一个胸怀大志之人,起能为一腐儒言论,扰乱自己的形象,王侯起容酸腐文人经常当中羞辱。孔融是为了显其本事,但是曹操怎会容一个参透自己心机的人留在身边。三人市虎,人言可谓。不杀怎能立威于群臣之中。怎能稳定人心。杀孔融对曹操安定人心,严律法纪,统一北方人心起到平和稳定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5 05: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