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报错
其他文章 言必有中--顾雍
背景色:
字号: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当上宰相后,顾雍时常访察民间疾苦,提出了不少适当而有效的办法,功绩不小,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仗势凌人。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赤乌六年(243)十一月,顾雍病逝。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吊唁,赐谥号”肃侯”,墓葬在藏书小王山。

    顾雍-历史年表

    州郡表荐,顾雍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

    数年,升为左司马。

    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225年]迎母于吴。既至,孙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宴请大臣,后太子又往庆焉。

    顾雍为人不饮酒,少言语,举动时当。孙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顾雍必责怪,所以诸将不敢肆情。孙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

    同年,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243年]顾雍病重而死,孙权拜其少子顾济为骑都尉。孙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258年]景帝孙休即位,诏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而侯统废绝,朕甚愍之。其以雍次子裕袭爵为醴陵侯,以明着旧勋。”

    历史评价:顾雍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

    一代名相——顾雍

    三国中治国才能可与诸葛亮比美的,还有东吴的名相顾雍。关于顾雍这个人,看官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也并非罗老先生对他有什么偏见,他不出名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不是一个贪功好利之人,即使处在高台上,顾雍也一样一尘不染,不与其他人争功,更不贪污枉法。历史是公正的,这样品德高尚的一个人,我们后世人当然不能就这样把他给忘掉。海盗现在就列出他的十处地方加以说明吧……

    “沉默寡言”

    顾雍性格内向,并不多说话,但每次开口却语出惊人(当然,这种说法是很夸张的,各位看官明白就行,就不必捅破了,呵呵~),孙权对此也说道:“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态度温和”

    张昭和顾雍都是内政的能臣,但两个人的形象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昭向来疾言厉色,只要他认为自己是观点是正确的,就会直言不讳地对孙权进谏,常常搞得孙权下不了台,这情景就像一个唠叨的老人家训导小孩一样,颇有搞笑的意味。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和,不发脾气,而且还不喜夸耀,但实际上,他所立下的治绩是非常大的。而顾雍态度温和的同时,也从不放弃真理,像张昭一样,只要是正确的,他也会坚持下去。

    “不贪名利”

    顾雍治国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儿,他的家人却不知道——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只把封侯一事当作孙权给予他的奖励。顾雍受了这么大的爵位尚能不得意忘形,不像一些人得了一官半职后,却要大张旗鼓、装腔作势,要别人给他送红包、送桔子拉,上门叩头拜礼拉,一方面说“为人民而服务”,一方面又“想要进我屋,红包先拿来”。立了点小功小劳却又要请媒体电视拍摄他的丰功伟绩,还在报纸上大言不惭地写着“领导身先士卒,带领人民干活”这一类不知羞的话来。

    “圆滑世故”

    这样说顾雍并不是贬低他,顾雍的确是很圆滑的,而这个圆滑却是他的“可爱”之处。孙权对顾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难题时便会派秘书前往请教他。每当顾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请孙权的秘书吃饭,把问题研究个透彻,然后再送秘书离开;如顾雍不赞成孙权的意见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请客了,也不多说话,这样孙权就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因此,孙权派秘书请教顾雍后便不是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是问“你吃饭了没有?”

    “用人不疑”

    顾雍为相后,他仿效汉初的治国方法,选择文臣武将时必选称职的,从不以个人爱好、恩怨、利益去选择。而一旦派任后,他便会全心全意地委托他们。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沾酒滴”

    孙权很贪玩,要么就冒险打猎,有时竟还仗着自己气力大赤手空拳与虎搏斗了起来,总让张昭这位老仲父担心他会“报销”掉;要么就找来一大堆臣子一齐喝酒喝得烂醉,结果酒后丑态百出,闹出了一大堆笑话。面对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年青主公,顾雍并不像张昭那样对其厉声批评,而是与他们一齐凑热闹,但绝不去饮酒。当臣僚们发酒疯的时候,顾雍那圆滑的本性又显露了,他干脆拿起文房四宝把这些人的酒后表现一一记了下来,然后等他们酒醒后再一一念给他们听,不少人听了后脸都涨得通红,当然,这免不了还要包括那位吴主孙权了。

    “公正无私”

    孙权晚年犯了老糊涂,竟宠信起奸臣吕壹起来。吕壹仗势滥用职权,迫害群臣,就连顾雍丞相也无法例外。后来孙权在张昭等人的苦谏下终于悬崖勒马,作恶多端的吕壹获罪,被押送到了顾雍丞相面前受审。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你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吗?”吕壹知道自己抵赖不了,只好无言认罪。这时有位尚书怒气冲冲地上前痛骂吕壹的罪恶,还想要往他脸上吐口水,顾雍见状立即说道“国家有法,这样斥骂是无益的”,其实论受委屈的程度,顾雍在当场的人之中,是最有资格有痛骂吕壹的,但顾雍并没有像现在的某些领导一样,动不动就公报私仇,可见其心胸之广阔,气量之大让人敬佩,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演义中玄德的心胸广大还有虚构的成份在内的话,那么顾雍的心胸就是没有做作的了。

    “理直气和”

    孙权志向远大、自尊心强,而顾雍不像脾气火爆的张昭一样,老叫孙权摔跟头。顾雍无论对下属还是上司,亦或同级,其说话即便持不同的见解,也不会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驳斥对方,而会从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导对方走向自己的思维,使对方最后能够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人们明明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总因为对方一开口就把你之前不太正确的观点给反驳了(如“只能说你一派胡言!”“又是一个不懂事的!”“你是错的!”“你这样说不过是往丑事脸上贴金而已!”“喝酒可是疯子的行为!”等等类似于这样的话),使得自己下不了台,为了“挽往”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开口和对方争吵,结果双方吵了个耳目赤红,谁也没说服谁,不仅如此,吵输的人往往不会因此就去同意“胜利者”的话,相反会因为怨恨对方,使得自己更加坚持自己之前的想法。这种现象就等同于把一只青蛙扔到热水里,青蛙就会跳出水来,而把青蛙扔掉冷水里,再把冷水一点一点地煮热,青蛙也不会察觉是一样的道理的,一开始就激烈地推翻对方的观点,哪怕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也只会引来更为激烈的反击。有些理不直的人,说起话来往往气壮,顾雍理常直,但说话来却反而气和,让人容易接受,孙权虽然是他的君主,但也因此而尊敬他。

    “善解人意”

    顾雍是一个肯为他人的立场着想的人,上边说到顾雍能够以“打太极”的方式说服他人,也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方式。有一天,顾雍接到了儿子顾邵死去的消息,他内心感到阵痛,但在场的属下们正在愉快地下棋,为了不打扰属下们的雅兴,顾雍竟然忍着悲痛不发作,好不影响属下们难得的娱乐时间!

    “为人之父”

    顾雍不仅仅是个好臣僚,也是位好父亲。历史上成功人士家业却不成功有的是,就连李世民、秦始皇、刘备这样的人也不例外。三国志中刘备(实际上是陈寿)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公正评价阿斗的功过同时,阿斗是否真的办到了这一点不知道,但顾雍却是这样教育儿子的。他的儿子喜欢喝酒,顾雍因此而责备了他,无微不至地教育子女,使得这些人长大后没有走上周瑜、全琮子女的道路。

    顾雍教子

    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