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6|回复: 3

三国中那些虚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0: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81379.shtml

1 十常侍
    在《三国演义》(以后简称《三国》)中,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惲、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实际上,十常侍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分别叫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愧、宋典,他们都在皇宫中担任中常侍之职。
    十常侍的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操纵朝政,祸乱天下,最终导致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大起义。
    
   2 桃园结义
    《三国》中“桃园结义”的描写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主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历史上,刘备应该没有和关羽张飞结义为兄弟,否则,陈寿就不会在《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中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了。但三人确实如书中所写在涿郡相遇并且起兵抵抗黄巾军,《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但是,同为刘备部下的关羽和张飞可能结拜过,因为《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有这样的文字: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实际上,关羽不仅长于张飞,而且长于刘备——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而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陈寿同志为尊者(当然是先主刘备)讳,没有把刘关张三人结义的事明确写入史书,而只是以“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以兄事之”来向后人暗示。
  
   3幽州刺史
    刘备投军报国确实是响应了幽州校尉邹靖的号召,可是当时的幽州刺史并不是刘焉,而是郭勋,刘焉没有当过幽州刺史,但曾在幽州南邻冀州任刺史。
     罗贯中之所以如此写,可能是记忆出了差错;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郭勋后来被黄巾军杀死了,这会有损作为其下属的刘备的光辉形象,所以就移花接木以刘焉取而代之,同时还可以为以后伏笔,要知道,后来,刘焉成了益州的主人,而刘备正是从刘焉儿子刘璋手里拿到了第一块真正属于他的土地——益州。
  
   4 怒鞭督邮
    张飞怒鞭独有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尽人皆知,《三国》中有十分精彩的描写: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张飞鲁莽粗豪,快意恩仇的性格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酣畅至极,其实,这个故事真正的主人公是刘备,而非张飞。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讨黄巾有功,拜官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从这段资料来看,刘备颇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二百年后的陶渊明是否受他影响也未可知。
    
   5 刘陶之死
    《三国》中,谏议大夫刘陶是在张纯张举造反起事之后因为弹劾十常侍祸国殃民被下狱而死的,同时遇难的还有司徒陈耽。此事在时间上有些出入。
    陈耽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刘陶则确有其人。
    刘陶,字子奇,东汉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为济北贞王刘勃之后。刘陶虽贵为宗室后裔,但生活却非常简朴。他不修小节,但所交接的朋友,必是志同道合的人。如追求不同,就是再富贵他也不肯苟合;如志趣相投,则不分贵贱,引以为友。刘陶还在洛阳太学读书时就一举成名。那时冀州刺史朱穆,因严惩了葬父僭制的宦官赵忠,触怒了皇帝,被罚往左校去做苦力。刘陶义愤填膺,率数千名太学生指阙上疏,为其打抱不平,终使朱穆获得赦免。
    刘陶担任侍中之后,屡次进谏,为权臣所畏。后调任京兆尹,如到职当出修官钱千万,他耻于以钱买职,称疾不听政。灵帝重其才,原其罪,拜为谏议大夫。刘陶上书弹劾宦官,认为乱由宦官而出。结果,昏庸的灵帝听信宦官谗言,致使刘陶下狱而死。
    刘陶被害是在185年,而张纯张举于189年在渔阳造反,所以,刘陶之死应该早于二张造反。罗贯中先生为了让刘陶上书有一个更直接的契机,故意将此事写到了二张造反之后。
  
   6 张举造反
    黄巾军是农民起义,割据的诸侯是暗中对抗中央,张纯张举则是明目张胆的造反。关于二张造反,《三国》有如下描述: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
    显而易见,书中二张造反以张举为主,张纯为辅,但在历史记载中,为主的是张纯,为辅的是张举—— 中平四年(187年),张温领导乌桓突骑三千人讨伐凉州马腾、韩遂等人。中山太守张纯(渔阳人)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反而以公孙瓒为将出击。张纯心生不愤,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叛乱。张纯领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人,屯兵肥如,掠夺幽州、冀州。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遣中郎将孟益率领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张纯等人,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初时公孙瓒大胜,但公孙瓒过于深入,后援无以为继,反为丘力居等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公孙瓒粮尽,士兵溃散。中平六年(189年),幽州牧刘虞征讨张纯等人。丘力居因为刘虞之名投降,张纯为门客王政所杀。
     不知为什么,罗贯中在写《三国》时把张纯张举的主次关系倒了个个,也许是因为张举听起来更像个造反派的名字。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忆江南张恒涛 回复日期:2011-01-07 14:07:25    

  7 曹节
     曹节这个人物在第一回中就已出现,那时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他在朝堂现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第三回中,历史的步履已经走进了公元189年,而曹节还在皇帝身边,这就和历史不相符了。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桓帝时就已受宠的曹节是在181年死去的,所以,他不可能在189年董卓进京之前和张让等人劫持汉少帝和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
     但曹节确实如《三国》所写是个罪大恶极,劣迹斑斑的家伙,他曾劫持窦太后、汉灵帝,矫诏杀害意图剪灭宦官的囯丈窦武、太傅陈蕃;不久又兴第二次党锢之祸,使天下正人端士为之一空;后来又与宦官侯览收捕李膺、杜密等党人百余人下狱处死,其诛杀、流徙、囚禁的达六、七百人。他家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刺史、太守、县令长,弟曹破石为越骑校尉,淫暴无道。
     东汉时期还有两个曹节,一个是曹操的曾祖,字元伟,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史载其人为人仁厚,生子曹腾等四人。另一个是曹操的女儿,汉献帝的第二任皇后。
    
   
  
  8 西园八校尉
     第三回中,汉少帝和陈留王被阉宦劫持后脱险还京时,前去迎接的人员有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等。最后四人就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四个,但和历史上的记载有差别。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蹇硕担任元帅,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
     189年,灵帝去世,汉少帝即位,何进与袁绍密谋刺杀蹇硕,招董卓入洛阳。后何进亦被宦官刺杀,袁绍接管八校尉,杀尽宦官,但是终不能与董卓兵力抗衡,与曹操等人被迫出逃,西园八校尉至此瓦解。
     有趣的是,虽然此处赵融被赵萌取而代之,后来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出现了一个名为赵融的别督,此君最后下落不明,应该是在战斗中为蜀汉政权捐躯了。
作者:忆江南张恒涛 回复日期:2011-01-07 14:09:06    

  9 曹操行刺董卓的真伪
    在《三国》中,曹操行刺董卓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司徒王允收到袁绍的密信,袁绍请求王允做铲除董卓的内应,王允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公然找同僚商议,于是假称自己过生日,让新老朋友去家里相聚。宴会上说起董卓专权,大家都哭,只有曹操大笑,曹操说要借王允的七星刀去行刺董卓并且真正付诸行动,最终却因为董卓警觉回身和吕布意外出现而失去了机会,曹操临机应变说是献刀,然后就跑路了。
    这个故事明显不合常理。如果董卓不信任曹操,曹操就没有机会接近董卓以行行刺之事;如果董卓信任曹操,王允就不会请曹操到自己府中商议内外响应铲除董卓之事。
     从人物性格来看这也是不可信的。曹操是一个很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即使年轻的时候,也一样极有智谋,从他平黄巾,辅佐何进时的表现就能看到这一点,而行刺董卓这个事是很不明智的,一则董府戒备森严,难以动手,难以脱身,二则董卓戎马出身,又有吕布时刻护卫,所以,以曹操的性格,他不会做这种故意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事情。
    关于曹操和董卓的关系,《三国志》上只是说董卓让曹操做骁骑校尉,曹操不愿和对方合作就改名换姓跑回老家起兵讨伐董卓,并没有曹操行刺的记述,这个故事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作者:忆江南张恒涛 回复日期:2011-01-08 11:55:27    

  10 捉放曹  
      
    充满戏剧性的“捉放曹”乃是艺术的虚构,陈宫和曹操反目为仇的原因不是吕伯奢一家的惨死,而是更为残酷的徐州屠城和之后引发的边让之死
    历史上陈宫和曹操结怨是缘于一个城市的毁灭和一个名叫边让的人的死亡。
    边让,字文礼,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县)人,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
    边让博学善辩,宾客满堂莫不羡慕他的风采;长于诗赋,其《章华赋》名噪一时。大将军何进听说他的才名,征聘为令史。在大将军府任职的孔融、王朗等知名人士都亲自登门拜访,和他结交。大学者蔡邕也很敬重他,大约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左右,蔡邕于正在亡命之时给大将军何进写信推荐边让。信中称赞边让“心通性达,口辩辞长。非礼不动,非法不言”;认为他的“阶级名位,亦宜超然”,不能“随辈而进”,也就是说,要破格提拔,不能论资排辈;指出当时朝廷对边让是“大器小用”了,好像用煮牛的大鼎煮鸡一样。后来,边让屡次升迁,官至九江太守。
    初平年间(190-194年),王室大乱,边让弃官回到故乡陈留郡浚仪县。虽然他选择了放弃功名,归隐田园,但并没有忘怀君王社稷,一直在关注着政局的发展。
    公元193年发生的一幕人间惨剧燃起了边让胸中怒不可遏的火焰,这个惨剧就是徐州屠城,惨剧的制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曹操在击溃黄巾军之后,邀请父亲曹嵩到濮阳与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曹嵩一家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黄巾军降将)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曹操得知噩耗后,亲帅大军杀奔徐州为父复仇。陶谦不敌曹军撤走,曹操便屠杀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边让为那些不幸死难的无辜徐州百姓深感悲愤不平,对曹操血洗徐州的残酷行径非常痛恨,就禁不住在公共场合对曹操这个人物进行口诛笔伐,沉痛批判。世家子弟出身,文人习气浓厚的边让本来就对曹操阉党之后的身份不屑一顾,所以在批判曹操时经常语含讥讽,充满鄙夷不屑。边让在当时很有名气,深受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敬重,所以,他的“讥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刚刚在与黄巾军作战中为国捐躯,以张邈、陈宫为代表的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原本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在徐州屠城血案发生之后,他们对曹操的残忍嗜血产生了恐怖心理,开始在是否迎接曹操进入兖州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已经成为在野人士的边让对曹操的批判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眼看着兖州这块即将到手的肥肉要丢,曹操终于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了,他向边让举起了杀人的屠刀。《资治通鉴》对此事做了如下记载: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曹操杀死边让本来意在杀鸡敬猴,给那些对他抱怀疑态度的人一个下马威,但其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他这个行为明显失算,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徐州屠城让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对曹操产生了心理恐惧,杀害边让更是引发了他们的巨大恐慌,于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刚直壮烈的陈宫,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转而和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及张邈的弟弟张超劝说握有实权的张邈放弃心狠手辣的曹操,选择能征善战的吕布,据《资治通鉴》记载: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于是,张邈听从了陈宫等人的建议,“以其众潜迎布为兖州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卫弘
    在《三国》中,资助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的是“其家巨富”,“疏财仗义”的陈留孝廉卫弘,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姓名叫卫兹,今河南睢县人。史书中对卫兹的记载是这样的: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张邈以卫兹增援讨伐董卓的曹操,为徐荣所败,战死。
    卫兹的儿子名叫卫臻,因其父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初为黄门侍郎,转任丞相府户曹掾,加封关内侯。魏文帝继位之后,晋封安国亭侯,任尚书、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右仆射,晋封康乡侯。抗击诸葛亮期间出任征南将军。后来历任光禄大夫、司空、司徒、晋封长垣侯。卫臻死后追封太尉,谥号敬侯。
    
    12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
    《三国》书中,刺杀董卓失败的曹操逃出洛阳,以矫诏发起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实际上,讨伐董卓的战争是由东郡太守桥瑁(一作乔瑁,太尉乔玄的族侄,乔玄就是大乔小乔的父亲,孙策与周瑜的老丈人)发起的。
    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桥瑁假传京师三公的手谕,草拟讨卓檄文,列数董卓罪恶,布告各州牧郡守同时起兵。做出响应的共有十二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奋武将军曹操。《三国》书中的第十镇到第十六镇,包括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并没有参加讨伐董卓这一军事行动。
    十二路诸侯共有二三十万兵马,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因为他们都在关东(函谷关之东)平原,所以史称“关东军”。
    由于“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关东军的讨卓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更糟的是,这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把关东地区拖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致使中原大地“生民百遗一”“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3. 温酒斩华雄
     华雄如果生时有名,那是因为他有些本事;华雄死后有名,是因为死在了关羽关二爷刀下,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杀死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杀死关羽的孙权的老爸孙坚。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趁孙坚缺少军粮之机将其打败,接着在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总指挥部寨前叫阵,在连输两阵之后,职位卑微的马弓手关羽出马,在酒尚温时斩了华雄。孙坚是否曾败于华雄我们不得而知,但孙坚杀死了华雄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却有明确的记载——坚复相收兵,合站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罗贯中为了塑造关羽的神勇形象,将斩杀华雄的事迹移花接木到了关羽的名下,并且铺陈演绎出了“温酒斩华雄”的传奇故事。顺便说一下,关羽出战之前被华雄杀死的骁将俞涉,上将潘凤都是虚构的人物。
  作者:忆江南张恒涛 回复日期:2010-12-29 18:06:06 
  
    14. 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绝对是《三国演义》中无比经典的精彩画面之一——金冠雉尾,一面红氅,胯下赤兔马的吕布手执方天画戟,一人独战刘关张三兄弟。刘备一领素衫,骑着黄鬃马,手舞双股剑;关羽一袭绿袍,手挥青龙偃月刀;张飞一身黑衣,手持丈八蛇矛,三人转动的车轮一般围住吕布厮杀。此画面美则美矣,然而却并不真,因为公孙瓒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行动,他当时正作为奋威将军在幽州和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作战,在他手下担任别部司马的刘备和关张二人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和董卓手下的第一勇将(也是全国第一勇将)吕布交手的机会了。
      罗贯中之所以虚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一是因为在此之前作为书胆之一的刘关张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一展风采了,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三兄弟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气薄云天之义。但三个打一个的做法毕竟胜之不武,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好在故事的背景是兵不厌诈的战场,而非费厄泼赖的擂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时期大将小兵的武器都是长矛,只不过长短质量不同而已,至于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刘备的双股剑应该比较接近历史现实,毕竟两汉时期士大夫都是经常佩剑出行的。

15. 胡轸其人
     在《三国演义》里,胡轸是华雄的副将,汜水关一战中,他引兵五千出战,几个回合之后就被孙坚的部将程普一矛刺中咽喉,死于马下。
     历史上的胡轸可没有这么菜。
     胡轸当初确实是董卓的部下,但他的地位相当高,不是吕布部将华雄的部将,而是和吕布并驾齐驱的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甚至比吕布还高一点。因为胡轸和吕布不能相容,谁也看不上谁,结果在和孙坚交战时吃了败仗,但胡轸并没有在此战中阵亡,而是一直活到了董卓被诛,之后开始为汉献帝服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攻长安时。胡轸和徐荣奉司徒王允之命在新丰阻击叛军,最后徐荣战死,胡轸带领余众投降李傕,此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16. 徐荣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徐荣是一个在夏侯惇面前走了几个回合就被对方斩于马下的三流将领,但这个人物在真正的历史上却是个名动一时,相当重要的猛人。
     徐荣原为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曾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公孙度家族三代割据辽东五十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徐荣先在汴水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独立追击军,后又在梁东之战中战败了孙坚的部队。众所周知,曹操和孙坚都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英雄,徐荣先后打败二人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尽管关于徐荣的记载很少,这两个战绩就足以令他挤身三国一线大将行列。
     董卓死后,徐荣改邪归正,诚心诚意地做了汉献帝的臣子。李傕郭汜叛军进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派他迎战李傕,在新丰之战中因众寡悬殊而阵亡。   
  
    17. 只有闵纯没有关纯
     在《三国演义》第七回回首,困居河内的袁绍为了夺取韩馥占据的冀州,按照逢纪的计谋给幽州的公孙瓒写信约其共分冀州,而后又装好人密告韩馥说公孙瓒要夺取他的地盘,于是,傻乎乎的韩馥就真像逢纪预言的那样打算派人请袁绍带兵入冀州帮他抵御公孙瓒的进攻。忠于韩馥的长史耿武和别驾关纯劝谏领导不要引狼入室,但韩馥不纳忠言一意孤行,终于把袁绍这只老虎引入了冀州的羊群。当袁绍带兵到来时,早已埋伏在城外的耿武关纯拔刀行刺袁绍,不幸被颜良文丑杀死。
     有趣的是,史书中和耿武一起行刺袁绍的人不叫关纯,而是闵纯。根据二人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断定史书中的闵纯就是演义中的关纯。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要把“闵纯”改成“关纯”呢?其实他不是有意如此改的,这都是马虎惹的祸。因为“关”的繁体字和“闵”字很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 麹义之死
       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三国历史上,麹义都堪称徐荣第二。
       麹义是在《三国》第七回中现身的,刚出场时也是相当了得——先把公孙瓒手下大将严纲斩于马下,接着杀死旗将,砍到绣旗,但是当他遇到赵云赵子龙时,就成了不能穿透鲁缟的强弩之末了,结果战不几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历史上的麹义并没有在界桥战役中阵亡,他在此后有着更为精彩的表现。
       麹义原是韩馥部将,后追随袁绍。在界桥战役中,麹义战胜拥有强大优势的公孙瓒,为袁绍扭转了时局。后来,麹义作为主将独挡一面,联络少数民族,组建了一只10万人马的联合军队,对公孙瓒实施大规模的战略反攻,使公孙瓒主力丧失殆尽,从此,袁绍成为北方的霸主,直到官渡之战。
       另外,麹义和徐荣在籍贯上正好相映成趣,一个是西北凉州金城(今甘肃榆中)人,另一个是东北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
    
    
    19.美人计和连环计
       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与其义父,司徒王允,为了挽救衰危的东汉王朝,联手行使美人计和连环计,成功离间权奸董卓和其义子吕布,最终使吕布反水杀死董卓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貂蝉这个人物的,情节曲折的连环计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虚构的故事。
       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董卓自知杀人太多,树敌太广,罪孽深重,就让义子吕布做了他的贴身侍卫,但他又狐性多疑,不时怀疑吕布对他不忠,有时性起不仅大发雷霆,还冲着吕布投掷手戟(一种用来防身的短兵器)。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董卓这老家伙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人照疑,疑人照用,又让吕布登堂入室兼职保卫他的家眷了。
       于是,心怀怨恨的吕布就借机报复,发泄不满,他和董卓的一个侍妾好上了。尽管偷吃窝边草的味道很爽,但吕布心中却总有做贼心虚之感,偷情时忐忑不安,晚上做梦也老是梦见老董手持短戟对着他练投掷。
       司徒王允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这个内部机密,心中不由大喜,因为他和尚书仆射士孙瑞准备刺杀董卓,正在为缺少一个内应而发愁。最后他们大着胆子把吕布约来了。要说吕布这人也挺有意思,他心里非常想杀死董卓,然后踏踏实实地和自己喜欢的女人求欢,却觉得抹不开面子,说什么董卓是我干爹,我是他干儿子,怎么下的去手,王允一句话就扯掉了他的遮羞布——“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吕布就此下定决心刺杀董卓。
       事情就这样成了。

20. 李儒之死
  李儒实际上是董卓的智囊,但因为他和他的主子都是反面角色,所以,读者一般不这么称呼他,而是将其定位为董卓身边坏心眼子最多的,最阴险歹毒的那个家伙。
  在《三国演义》中,王允的美人计加连环计导致董卓吕布“父子”为了一个女人反目,最终儿子杀死了老子,而后,吕布大呼:“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还没等他派人去捉,李儒的家奴已经大义灭主,把李儒捆来了,王允一声令下,李儒的脑袋就在长安市中心搬了家。
  书至此处,各位看官肯定感觉甚爽,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的李儒却逃脱了,或者说暂时逃脱了中国人信奉的因果报应。
  董卓被杀那会儿,李儒不知躲到哪个狗洞里藏了起来,结果逃了一条活命,等到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打进长安给董卓报仇,王允自尽,吕布跑路时,李儒又出来兴风作浪了。李傕把汉献帝弄到手控制了东汉朝廷以后,打算让李儒担任侍中,但小皇帝挺“记仇”,怪罪李儒害死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少帝刘辩(虽然当初董太皇太后和何太后因为皇位继承问题掐得你死我活,俩孩子在共同逃难时却建立了深刻而真挚的感情),想让他抵命,但因为有权臣李傕做他的保护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李儒最后的结局史书上没有记载,很可能在李傕被杀时叫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给闷死了。

 21. 胡赤儿
   胡赤儿这个人物是罗贯中先生无意中的虚构。
   董卓被杀时,他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长安之外,吕布便派李肃前去征讨,结果被牛辅打败。于是,吕布亲自出马,牛辅知道自己不是吕布的对手,就带着金银珠宝,与亲信胡赤儿等几个人逃走了。半路上胡赤儿等人谋财害命,杀死牛辅将其首级送往长安。   
   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胡赤儿”的名号,这个其实是“支胡赤儿(即一个叫赤儿的胡人)”的误读,而“支胡”是“月支胡”的简写,后文的“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22. 杨大将
   如前文所说,罗贯中在第七回无意中虚构了一个关纯,让忠臣义士闵纯含冤被忘。无独有偶的是,罗先生在第十五回中又无意间虚构了一个好玩的紧的人名——杨大将。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结尾写到:却说袁术暗有称帝之心,乃回书推托不还;急聚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桥蕤,上将雷薄、陈兰三十余人商议,曰:“孙策借我军马起事,今日尽得江东地面;乃不思根本,而反来索玺,殊为无礼。当以何策图之?”长史杨大将曰:“孙策据长江之险,兵精粮广,未可图也。今当先伐刘备,以报前日无故相攻之恨,然后图取孙策未迟。某献一计,使备即日就擒。”......其实,“杨大将”是个可笑的错误,正确的姓名应该是“杨弘”,请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的记载:“(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孙)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这里写得很清楚:袁术的长史名叫杨弘。
   之所以会出现“杨弘”被“杨大将”鹊巢鸠占的结果,是因为古人著书无标点,罗贯中收集史料时一不小心把“ 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句中的“弘”字看漏,读成了“长史杨大将、张勋等……”。
   就因为一字之差,“杨弘”糊里糊涂地变成了“杨大将”,这对杨弘来说实在冤枉。

 23. 郝萌之死
   郝萌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他的死亡却和不少大人物有关。 
   在演义中,郝萌起初跟随主公吕布跟曹操在濮阳交战,后吕布被围于下邳,用谋士许汜、王楷之计向袁术求助,便命郝萌与张辽率兵护送许、王二人出城。偷过刘备(当时,刘备暂时归顺了曹操)营寨后张辽引一半人马返回,而郝萌则随二人同往。
   郝萌和许汜等人返回时又一次偷过刘备军营寨,许汜王楷先行,郝萌断后,结果,许王二人成功过去,倒霉的郝萌却被张飞拦住。郝萌怎么能是张飞的对手,当然只有被生擒活捉的命运,随后,郝萌被押往曹操大寨。郝萌“备说(吕布向袁术)许婚求救一事”,曹操无端大怒,一声令下砍了这个倒霉鬼的脑袋。
   历史上的郝萌的确是吕布的部将,但他并不像演义中那样安于这个地位。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夜半起兵反叛吕布攻打下邳城,吕布带领家眷逃往高顺营寨,高顺率兵击败郝萌。郝萌回到本营后,其部将曹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造了他的反,两人展开了惨烈的交战,结果曹性被郝萌刺伤,郝萌被曹性砍下一个臂膀。
   此后高顺杀死郝萌,带着曹性一同去见吕布。曹性向吕布说明郝萌造反是受袁术怂恿,自己曾劝阻郝萌,但不被听从,并言及陈宫也是同谋之一,“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而作为当局者的吕布却念及他和陈宫之间的往日情谊没有再深查此事,也许正是吕布的这一次宽宏大量让陈宫抱定了要追随吕布到死的决心,这才有了白门楼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千秋忠烈。
 24. 刘安杀妻
   基本可以确认为历史事实的“吕伯奢惨案”之惨在于被杀者之多之无辜;应该属于作者虚构的“刘安妻惨案”之惨在于被杀者之无辜,杀人者和被杀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杀人者杀人的目的。
   刘安杀妻的故事发生《三国演义》的第十九回,说的是刘备的军队在小沛被吕布的部将高顺击溃,刘备不得已丢弃家小独自逃难,后路遇谋士孙乾,孙乾建议暂时投奔曹操,于是二人走山间小路奔许都而来。“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值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
     刘安杀妻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说明刘备是如何的得百姓之心,以至于刘安不惜杀妻子让他吃一顿好饭。有关三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过这样的事情,《三国演义》的作者编这样一个故事,是和全书“尊刘抑曹”的倾向相吻合的。
   在罗贯中心目中,刘安可能是个忠孝双全的形象——杀妻侍主为忠,母在不行为孝,但我们读来,却觉得这个刘安是个残忍嗜血,毫无心肝的家伙。他对于刘备的态度,与其说是忠心,倒不如说更近似吴起杀妻求将的功利之心,或者说更近似易牙烹子给齐桓公吃的谄媚之心。
   清初以批三国而知名的毛宗岗对此作出如下评论:“刘安得此金(曹操听说后令孙乾赐百两金于刘安),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把作野味请客也。”

 25. 关公赚城斩车胄
   《三国演义》中和关羽杀人有关的回目颇有几个,“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胄”就是其中之一,是为第二十一回。
   在演义里,车胄是曹操任命的车骑将军兼徐州刺史,他奉曹操之命,纳陈登之计在徐州瓮城边埋伏军士想在迎接刘备进城时将其杀死,却没想到自己被陈珪陈登父子给卖了。陈登按照父亲的安排偷偷给刘备送信告知了城中的情况,于是,关羽将计就计,装扮成张辽带领“曹军”前去叫城,车胄糊里糊涂开城迎接,一见面才知上当中计,战败逃回时又被陈登拒之门外,最终做了关羽的刀下之鬼,全家随后也被张飞杀尽。
   历史上的车胄的确是车骑将军兼徐州刺史,也确实死在徐州,但杀死他的人不是神勇的关羽,而是演义中仁慈的刘备,被杀的原因也不是他要暗算刘备,而是刘备嫌他傲慢无礼。
   关于此事,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曹操)置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太祖灭吕布,后任胄为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兖州刺史刘岱投降曹操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文字::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遂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去徐州攻刘备。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
   这是罗贯中先生无意中所做的第三个虚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次要原因是罗先生犯了想当然的失误,主要原因是汉末三国时期有两个混得不错的刘岱。
   两个刘岱之中,地位高的是兖州刺史刘岱。此公是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出身汉室宗亲,其伯父刘宠曾任太尉,其弟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他自己则先为侍中,后任兖州刺吏。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刘岱和桥瑁、袁绍、曹操等其他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成为汉末群雄之一。后来讨董联盟瓦解,刘岱与桥瑁相恶,刘岱击杀桥瑁,攻占了东郡。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刘岱镇守的兖州,刘岱不纳鲍信固守之计,仓促与之交战,结果被杀。
   另一个刘岱地位较低,是曹操的属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曹操为司空时,刘岱任司空长史,因为跟随征战有功被封为列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派遣刘岱与王忠一起前往徐州袭击刘备,被刘备击败,其后便消失在浩渺无际的史海之中了。
   兖州刺史刘岱早在192年就已经在和黄巾军交战时阵亡了,如果他还能在199年和王忠一起去攻打刘备,那真是活见鬼了!
  
27. 吉平下毒
   吉平这个人物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典型代表,有关他的故事是这样的:曹操作了丞相之后,更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了,汉献帝在衣带上写下除掉曹操的血书暗中送给了国舅董承。董承自从看了皇帝衣带诏,便日日思考除掉曹操的计策,却苦无妙计,于是在愤慨、忧虑中病倒了。献帝让太医吉平来给董承治病,吉平看了皇帝密诏,决心要除掉曹操,两人便一起设下了计谋,准备由吉平在曹操头风病发时暗下毒药致其死命。  
   不料隔墙有耳,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听到了二人的密谋。这个秦庆童刚刚因与董承的小老婆有暧昧关系被董承打了四十板子,因此怀恨在心,他立刻向曹操告发了董承、吉平。
   曹操接到密告,诱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吉平抵死不承,触阶而亡。
   太医令吉平的忠烈事迹的确令读者铭心刻骨,难以忘怀,但历史上没有吉平,只有对抗曹操的太医令吉本,而且吉本向曹操发难的时间是公元218年,而非衣带诏案发的200年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魏王曹操西上关中与刘备作战,派丞相长史王必掌管军队,督理许都的事务。当时关羽实力强盛,京兆人金祎见汉朝政权将被曹家取代,便和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吉本的儿子吉邈、吉穆等人密谋杀掉王必,挟持天子打击曹魏的势力,并在南面联合关羽作为外援。于是,吉邈等人率党羽一千余人在夜间攻击王必,烧毁王必住所的大门,一箭射中王必的肩膀。帐下督扶着王必逃到许都南城,王必和闻讯赶来的颖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共同作战,最终斩杀吉邈等人。
   罗贯中先生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别具匠心地把吉本从218年的造反之事中拿出来,更名为吉平,为读者们虚构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吉平下毒的故事。

28. 关羽诛文丑
   在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故事改编的京剧《龙凤呈祥》中,乔国老在夸赞刘备时有这样几句唱词: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鬼神皆愁,白马坡前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在古城斩下了老蔡阳的头。
   乔国老所唱的内容和《三国演义》完全相符,但和历史却有相当大的出入,此处先说“延津诛文丑”一事。
   颜良的确是关羽替曹操杀掉的,文丑却并非死于关羽之手,斩文丑是人家曹操自己的功劳。
   关于曹操击杀文丑,《三国志——武帝纪第一》中有着精彩的记载: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这段文字译成现代文如下:袁绍手下骑兵大将文丑率兵先到,刘备断后,共有五六千骑兵。曹军众将见状,说:“可以上马冲杀啦!”曹操说:“现在还不行。”一会儿之后,更多的袁军来到阵前,并且开始争抢曹操故意放在阵前用来诱敌的辎重军资,这时,曹操吩咐众将说:“可以上马了!”于是,众将上马带领五六百骑兵向对方发起猛攻,最终大破敌军,斩杀文丑。
   罗贯中先生为了塑造关羽的神勇形象,在把斩华雄,斩车胄等功劳算到关羽身上之后,又一次移花接木把文丑之死归到了关羽名下。

29.过五关斩六将
  关二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乃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精彩故事,但笔者在此要泼点凉水——千里走单骑也许是真,过五关斩六将绝对是假。
  《三国演义》用了整整一个回目的篇幅来写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关羽一路走来,虽数遭拦截,历经坎坷,却也走出了神勇,走出了威风,先后斩杀了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黄河渡口守将秦琪等六员曹操属下将官。
  这六员将官在历史上都无记载,应该都是虚构的,有趣的是,没有拦截谋害关羽的东郡太守刘延却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
  不但这六员将官在真实性上有疑问,就连关羽千里走单骑时选择的路线也明显存在着问题。试想,从河南中部的许昌(关羽开始千里走单骑之前在许都,即现在的许昌)北上河北,只需一路向北直行即可,而关羽却偏偏要先向东北方向行进,途经洛阳之后再转而沿着黄河向东,然后才从滑州(三国时期根本没有这个地名,滑州之名产生于北宋时期)渡河北上,从地图上一看就知道是在走弯路,而且是个大大的弯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理错误呢?一是因为当时地图极少,而罗贯中的地理知识又不够丰富;二是因为《三国演义》之前在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不是许都,而是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而关羽所经过的五关正好从西向东分列在从长安去河北的路线上。顺便说一句,也正是因为说书人让曹操在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有了戏曲《灞桥挑袍》中关羽在灞桥(长安附近的一座名桥)用刀挑起曹操所赠锦袍的经典情节。
  历史上,关羽离开曹操时,刘备可能已经不在河北,被袁绍派遣到汝南附近打游击牵制曹操去了,因此关羽很可能根本没有到黄河边,而是径直奔了汝南。
  如果关羽寻兄时去的是河北,“千里走单骑”成立,如果时汝南,那就应该改成“百里走单骑”,因为许昌和汝南之间只有二百多里的路程。
  关羽不辞而别时,曹操的部下有人要发兵追赶,曹操回答:“各为其主,不必追了。”留下国士胸怀的一段佳话。当然,很可能各地的守兵,也有自行拦截关羽的,所以关羽或许在路上经历了一些小规模战斗,但《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惨烈战斗应该是没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22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