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迷茫之鹰

历史的错读——三国身世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袁家来说,公元186年是个非常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是袁安出任司空的100周年,也是袁家“四世三公”的开始。这个家族连续担任宰相,居然已经达到了一个世纪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不过在公元186年,袁家成员却没有一个当三公的,而且直到灵帝驾崩为止都如此。这倒不是因为灵帝不再信任袁家成员了,正相反,他授予了他们以实在的军权:袁隗为后将军,袁绍为虎贲中郎将,与何进、何苗兄弟共同掌管洛阳防务。在此之前,袁家还从未如此接近过军队呢。
  灵帝当然有必要加强洛阳防务,因为黑山等农民武装的活动区域与洛阳只有一条黄河之隔。但与朝廷直接对抗的黄巾军不同,这些人“反贪官不反皇帝”,头上不戴黄巾,不准备颠覆东汉政权,时刻准备接受招安。很快,杨凤就获得了朝廷赐予的“黑山校尉”一职,还有权力“举孝廉”。于是,张飞燕(张燕)等许多农民武装的首领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当起地方官来了。
  杨凤、张燕等农民武装领袖接受招安之后,灵帝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又开始寻求能够激发想象力的新领域,而这次竟然是科技。在公元186年,他和宦官们发明了形如天禄(一种传说中的西域独角兽,形似鹿 )和虾蟆(癞蛤蟆)的自动喷泉,以便向宫中输水;为了不再让百姓受泼水洒道之苦,他们又发明了“翻车”(龙骨车)和“渴乌”(一种利用压缩气体吸水的管状水泵),使之成为一套自动洒水机。此外,他还仿照秦始皇,铸造大批巨型铜人和铜钟,并颁布了新货币——四出文钱。
  灵帝时期的这些发明成果,与东汉时期的科技兴盛背景息息相关。在战国和北宋之间,东汉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以造纸术为首的众多发明创新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至今犹存,对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所有这些进步都难以挽回东汉帝国的衰亡趋势。它不可能战胜瘟疫,难以解决民间宗教问题,更无法主持调解罗马与波斯之间的纠纷,以便重新繁荣丝绸之路。它根本没有进步到那个程度,因此只能成为时代大潮的牺牲品。
  汉灵帝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是一个罕见的金融天才,热心参与科技发明创新,鼓励文艺和商业活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性格开朗,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博学多能。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极少有人能将这些优点集于一身。然而,灵帝无法领导中国实现工业革命,迈向资本主义社会。正相反,他的全新治国理念触怒了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地主,甚至很多军人、农民和商贩,因此注定要成为史书中的反面教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末代禁军:西园八校尉的组建
  凉州军阀的持续进攻鼓舞了四方的不安分者,东汉帝国境内狼烟四起。“西园八校尉”成为灵帝最后的救命稻草,袁家当仁不让的占据了其中的两个高位。
  
  公元187年三月,河南尹何苗在一场镇压荥阳反XX武装的战斗中获胜,被灵帝拜为车骑将军,而空出来的河南尹之位便封给了袁术。河南尹管辖洛阳、河南、荥阳、偃师、原武、阳武、中牟、开封、成皋、新郑等21县,地位大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直隶巡抚。
  当何苗与袁术走马上任之时,朝廷也从西北前线收到了令人不安的新情报。一年来,韩遂已经设计杀了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完全兼并了他们的部下。汉阳人王国也自称“合众将军”,与陇西太守李相如联合起兵,又与边章、韩遂、闫忠等人结盟,声势大振,凉州震动。凉州刺史耿鄙闻报,决定在两路叛军尚未会师之前,各个击破,于是起兵讨伐。
  耿家出自光武中兴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世代为东汉的西北边防名将。直至公元218年,耿纪计划推翻曹操失败,曹操于是将耿家满门抄斩。耿鄙在各种史籍中的事迹虽不清晰,但应当是耿弇的后裔。耿鄙年轻气盛,为人鲁莽,信任奸吏程球,剥削百姓,引起汉、羌各族的反感,王国、李相如的造反就因此而起。
  出兵之前,汉阳太守傅燮劝耿鄙不要轻举妄动,耿鄙不听,在民间招募有勇力的壮士参军,于是有个叫马腾的伐木工报名。马腾自称是马援的后裔,其父马子硕娶羌女,生下马腾,所以马腾有一半羌族血统,面鼻雄异,身材高大。耿鄙对马腾十分欣赏,任命他为别驾从事,相当于秘书长。
  四月,耿鄙军行至狄道,与敌军相遇,前锋战败,军心不稳。马腾借此机会造反,先杀程球,后害耿鄙,控制住其余的部队,与边章、韩遂、王国讲和。 韩遂大喜,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随后和王国联军进围汉阳郡,杀害傅燮,凉州全境再次沦陷。叛军顺势东进,兵锋再次逼近渭河流域。
   听说西北叛军再次威胁长安,东汉军队正疲于奔命,张纯和张举于是在六月份联合乌桓人举兵造反,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宣布汉朝已灭,建立新皇朝的任务应该归张家所有(这两人与张角同姓),诏令天下各州郡投降,汉灵帝立即退位,公卿百官北上奉迎。百姓纷纷投奔二张,一月之内发展至十余万众。在二张的指使下,乌桓峭王苏仆延、丘力居等酋长率领步骑五万,侵入青、徐、幽、冀四州,攻破清河、平原各郡,杀害忠于汉朝的官民。涿县令公孙瓒与老同学刘备合力迎战二张,互有胜负。
  北方已经大乱,南方也动荡起来。在荆州南部,长沙人区星、桂阳人郭石、零陵人周朝、观鹄相继起兵,围攻郡县,被长沙太守孙坚各个击破。在长江下游,庐江郡也遭到反汉武装的围攻,太守向孙坚求救。孙坚的部下认为,离开长沙郡,援助零陵、桂阳两郡,就已经背离了地方官员的本分,救援扬州的庐江郡更触犯国法,绝对不可。孙坚回答:“本太守只会打仗,不懂文官的事务。”于是率兵赶走庐江敌军,因这些功绩被封为乌程侯。

  十一月,一直尸位素餐的太尉崔烈因为长期生病而辞职,大司农曹嵩捐钱1亿,于是顶替了太尉之职。虽然国库得了这么一大笔钱,但由于四面八方都在打仗,资金仍然不够,灵帝于是继卖官之后,又开始鬻爵,标价500万出售关内侯。其实,500万是桓帝时期出售关内侯的旧价格,在灵帝时期已经不算多,他心爱的那4匹白驴还值800万呢。
  十二月,在边章、韩遂、马腾、王国、宋建等人的鼓动下,长期盘踞河西走廊和陕北高原的休著屠各胡终于也起兵叛乱。这些北匈奴的后裔与突厥人的祖先于公元188年正月渡过黄河,攻陷并州西河郡,杀死太守邢纪。次月,太平道信徒郭泰、胡才、李乐、韩暹等人在西河郡白波谷起兵,号称“白波军”,与休著屠各酋长白马铜结盟,围攻附近的太原、河东各郡。三月,休著屠各与白波联军攻陷太原,杀死并州刺史张懿,尔后又袭击在并州北部定居的南匈奴,杀死南单于羌渠,改立须卜骨都侯为南单于。羌渠的两个儿子于扶罗、呼厨泉兄弟率数千骑兵冲出包围圈,南下向东汉XX请求救援,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四月,袁家的故乡汝南也骚动起来,因为黄巾军又出现了。同月,太尉曹嵩辞职,和小儿子曹德及家人返回故乡谯县隐居。今生今世,他们将再也看不到洛阳的风景。
  夏季,东汉帝国最后一个还算太平的州——益州也发生了大暴动:黄巾首领马相攻杀益州刺史郤俭(蜀汉大臣郤正的祖父 )等官员,自称天子。六月,益州从事贾龙在犍为东界战胜黄巾军,杀死马相,但益州的局势仍然一片混乱。
  一年之内,凉州刺史耿鄙、并州刺史张懿、益州刺史郗俭都被暴动者杀死,东汉XX惶惶不安。太常刘焉乘机上奏,说刺史屡遭杀害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力,特别是缺乏兵权,不能弹压暴乱,容易导致事态恶化。因此,刘焉建议恢复汉成帝在公元前8年的政治改革措施,用州牧取代州刺史,请朝廷慎选清廉能干的重臣担任。刘焉自己希望能够当交州牧,因为交州当时较为平静,而且有南越王赵佗在秦末汉初独立的先例,具备发展的潜力。侍中董扶精通图谶,又与刘焉有私交,便偷偷对他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本来就想乘天下大乱之机,割据一方,相信了董扶的话,改求出任益州牧。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封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董扶为蜀郡属国都尉,前往益州平乱。后来的蜀臣吴壹、吕乂等人的家族,都是在此时随刘焉入益州的。这一改革令地方官员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此后三百年内中国的分裂局面做了制度上的铺垫。唐朝,州牧制度以节度使的名义再次复活,又导致了安史之乱后三百年诸侯割据的乱世。
  在前往益州的途中,刘焉路过汉中郡,遇见了五斗米道教主张鲁。原来,张鲁的父亲张衡一度呼应张角,起兵反汉,但战败而死,余部便受张鲁管辖。张鲁当时年少,其母亲也还年轻貌美。刘焉与这个寡妇一见钟情,于是纳她为情妇,又封张鲁为督义司马。汉中太守苏固与刘焉有矛盾,刘焉入蜀后,便派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灭苏固。尔后,在刘焉的教唆下,张鲁又袭杀张修,完全控制了汉中。刘焉于是上奏朝廷,说经汉中通往长安的道路被五斗米道暴徒占据,益州与中原交通断绝。从此,他不再向朝廷纳税,在益州镇压异己,培植亲信,建立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为后来刘备父子的蜀汉江山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走刘焉之后,灵帝见天下大乱,韩遂、马腾、王国联军由西而来,休著屠各与白波联军由北而下,张燕等人率领的黑山等并州武装近在河内郡,与洛阳仅有一条黄河之遥,于是决定进一步加强首都的防务。他首先招降黑山军,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兼领河北诸山谷事;又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作为洛阳北方的屏障。
  八月,为了防备西北叛军,保卫自己主要居住地“西园”的安全,灵帝设立了著名的“西园八校尉”。汉朝首都设有东、西两园,西园事生,东园事死,与皇宫各司其职。皇宫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如北京的紫禁城;西园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如颐和园;东园则是准备丧葬事务的地方,负责制造和存放棺椁、离服、金缕、银镂、黄肠、玉柙、黄绵、缇缯、画馆、衣衾、朱寿器、什物等葬具和明器,合称“东园秘器”。后世如果有谁将自家的花园起名叫“东园”,是要被具备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大加嘲笑的。
  按照地位高低顺序,“西园八校尉”的具体名单如下: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 、下军校尉鲍鸿、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夏牟、典军校尉曹操、助军校尉赵融、冯芳。蹇硕是个太监,人如其名,身体壮健,会武艺。灵帝信任蹇硕,封其为上军校尉,不仅是西园禁卫军的元帅,而且也监督司隶校尉以下的全体京官。曹操以往未曾出任过如此重要的军职,非常兴奋,感觉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朝廷封他为典军校尉,负责防御关西叛军,此后他便期待着有朝一日升任征西将军,立功封侯,死后便可以在墓碑上刻下这样的文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后来,夏侯渊在曹操手下历任典军校尉与征西将军两职,可见两人之间非同凡响的亲密关系,更可见曹操对夏侯渊何等器重。
  看到儿媳何家的兵权越来越大,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有些坐不住了。在“西园八校尉”上任后不久,她就让灵帝封自己的侄子、卫尉董重为骠骑将军,统领禁卫军千余人,又封董卓的弟弟董旻为奉车都尉。同日,光禄勋刘弘升任司空,尚书令刘虞接任光禄勋,袁术也接任了袁绍空出来的虎贲中郎将一职。这样,刘虞成为袁绍的老同事,袁术又当了刘虞的下级(刘虞当尚书令时,袁术也是他手下的尚书),袁家在禁卫军中的势力越来越大。
  九月,饿急了的南匈奴王子于扶罗与白波军、黑山军结盟,攻打河内郡,希望能抢到点食物果腹。但他们的实力有限,结果反而被朱儁的家丁打得大败,只好先逃到河东郡,随后跑进太行山区里当土匪了。同月,灵帝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张举、张纯。
  十月,灵帝自称“无上将军”,建造平乐观阅军,赏赐禁卫部队,随后又召见与光禄勋刘虞、中军校尉袁绍一同掌管禁兵 的讨虏校尉盖勋,问他天下造反的原因,盖勋说是幸臣子弟导致的。灵帝又问盖勋对军事演习的看法,盖勋回答:“臣听说‘先王燿德不观兵’ 。现在敌人在远方,陛下却在近处演习,恐怕不会产生威慑力,顶多算是黩武。”又提了几条建议,灵帝都称善。盖勋大喜,出宫找刘虞、袁绍,对他们说:“我看皇上非常聪明,只是被宦官蒙蔽了。我们大家一起消灭这些坏人,然后提拔英俊,复兴汉室,功成身退,岂不快活?”刘虞、袁绍早有此心,于是跟盖勋合谋,准备说服何进诛讨宦官。
  
  其实,以上军校尉蹇硕为首的宦官早就注意到刘虞、袁绍、盖勋这些人了。于是,他们勾结司隶校尉张温,推荐盖勋为京兆尹,到关中辅佐皇甫嵩、董卓讨边章、韩遂、王国,又改任刘虞为主管礼仪的宗正,虽说是九卿级别的平调,但却丧失了全部军权。只有袁绍家族势力盘根错节,蹇硕暂时不敢动,于是先拿其副手——下军校尉鲍鸿开刀。十一月,鲍鸿受命讨伐汝南黄巾军,作战不利,因此被逮捕,死在监狱里。鲍鸿可能与当时在禁卫军中当骑都尉的鲍信有亲戚关系,鲍信后来对袁绍有成见,两度劝曹操离开袁绍,根源可能就是此事。
  接下来,蹇硕还想除去何进与袁绍,便与诸常侍共同向灵帝进言,说皇甫嵩与董卓的实力只够对付王国,请求派何进西征边章、韩遂。这样,一旦何进不能取胜,便应当受到惩处;如果何进获胜,消灭了口口声声说要诛灭宦官的边章、韩遂,对蹇硕和十常侍也是好事。看上去,这个计划如果能够付诸实施,无论事态怎样发展,都对宦官有利。但由于他们总想把本方利益最大化,逼人太甚,结果反而迫使何进集团与凉州军阀联合起来,把自己彻底消灭。
  
  听了宦官的建议,灵帝欣然同意,赐给何进象征全国军队最高统帅的斧钺(与后世的尚方宝剑具有同样的含意),以及兵车100乘、虎贲100人的荣誉,命其西征。何进猜出了蹇硕的意图,于是声称自己兵力不足,派袁绍等人东讨徐、兖二州黄巾,并到中原各地募兵,等他们回来再一同出征,以便拖延时间。袁绍当然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闲逛,不寻黄巾主力决战,也不认真募兵。
  
  公元188年底,右将军皇甫嵩、前将军董卓各率2万人出长安,很快听说王国正在包围关中的西方门户陈仓。董卓要求立即前往援助,皇甫嵩认为陈仓城小而坚固,王国的军队很难迅速打下来,正好用以令叛军疲惫,所以拒绝了董卓的意见。王国包围陈仓80余日,果然无法攻陷,于次年(公元189年)二月解围撤走。皇甫嵩率兵追击,斩首万余,王国受伤而死。公元228年,诸葛亮亲率数万军队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率千余人守城20余日,诸葛亮不能攻克,又听说魏将张郃率3万人来救,赶紧解围撤走,应当是吸取了王国的历史教训。
  
  与皇甫嵩战胜王国同时,北方战场上又传来捷报:孟益、公孙瓒、邹靖、刘备大破张举、张纯叛军于石门。灵帝大喜,拜公孙瓒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又拜刘备为中山安喜尉。但不久以后,公孙瓒孤军冒进,被丘力居包围在辽西管子城,2百余日无法突围,箭尽粮绝,部下大部分战死。刘备也在野战中受伤,靠装死才得以逃命。刘备到中山安喜上任不久,因为听说将被革职,怒而鞭打督邮,弃官出走,与别部司马关羽、张飞、同乡简雍等人前往洛阳,投奔时任尚书的老师卢植。 不久之后,灵帝又封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议郎贾琮为冀州刺史,出镇各州。
  
  三月,刘虞抵达幽州,与乌桓人讲和,晓以利害。刘虞曾经当过幽州刺史,丘力居等乌桓酋长素闻其名,纷纷请和。刘虞于是解散边境屯兵,建立非军事化地带,以向乌桓人显示诚意,只留公孙瓒率步骑1万驻扎在右北平。公孙瓒志在消灭乌桓,对这种安排很有意见。张纯失去了乌桓人的援助,只得北上投奔鲜卑,但在半路上被部下杀死,幽州于是平定。
  
  改置州牧后不到半年,帝国境内的各大反XX武装便相继被镇压了下去,洛阳的朝廷一片喜气洋洋,好像东汉的中兴指日可待了。这些缺乏先见之明的人肯定忘记了孔老夫子的古训:“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一石二鸟:与宦官同归于尽的何进
  弥留之际的灵帝仍不安分,遗命立次子董侯为帝。为了皇帝也为了自己,董太后和宦官们被迫与何氏兄妹摊牌。被袁绍洗了脑的何进积极准备诛杀宦官。可就在他热切盼望袁家亲军解救自己的时候,却绝望的发现:自己才是袁绍要除掉的最大敌人。
  
  公元189年四月丙午日(儒略历公元189年5月3日),中国北方又观测到不祥的日环食。为了“禳灾”,太尉马日磾被罢免,而刚刚消灭张纯叛军的刘虞则在幽州驻地被拜为太尉。
  日食过后10天,汉灵帝刘宏在重建不久的南宫嘉德殿驾崩,享年34虚岁。灵帝弥留之际,何进与袁隗都不在场。灵帝于是召来上军校尉蹇硕,对他说:“朕这两个儿子,史侯(刘辩)轻佻无威仪,不适合当天下之主;董侯(刘协)虽然年纪还小,但聪明仁孝,比史侯要强得多,朕希望让他继承皇位。但史侯是皇后的儿子,有皇后、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三兄妹的支持,难以动摇。你现在手握重兵,当体会朕的意思,为天下拥立董侯。何家兄妹若是不服,便可相机除去。”说完这番话,灵帝就咽气了。
  蹇硕受了遗诏,又与董太后商量,决定立即在宫中安置埋伏,随后召何进兄弟进宫,将他们当场杀掉,然后囚禁何皇后和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当时袁绍尚未返回洛阳,何进惊闻灵帝驾崩,立即来到皇宫。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有交情,在门口死盯着他看。何进发觉事情不对,赶紧骑马回军营,称病不入宫,随后又率兵到宫外示威,蹇硕与董太后的计划于是破产。2天之后,时年17虚岁的刘辩即皇帝位,史称汉少帝。
  为了能让少帝登基合法化,袁绍及其友人在社会上长期宣传刘辩不是灵帝的亲生子,可谓煞费苦心。 有趣的是,后来就连董卓都承认这一点,在废刘辩,立刘协之前对袁绍说“刘氏种不足复遗。”。
  正如灵帝担心的那样,少帝虽然几乎已是一个成年人了,但性格软弱,凡事都得听母亲和舅舅的,何皇后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又封少帝的弟弟刘协(董侯)为勃海王。
  为了巩固何、袁两家的联系,汉少帝即位后4日,何家兄妹以少帝的名义下诏,以“三统”理论为基石,说:“夫天、地、人道,必须辅佐,以昭其功。后将军袁隗德量宽重,奕世忠恪,今以隗为太傅,录尚书事。” 于是,袁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越“三公”,担任了“上公”。不仅如此,袁隗还“录尚书事”,握有实权,成为名副其实的首相。何进与何太后这样安排,就是让袁家主管文事,何家主管武事,袁绍在袁隗与何进之间协调,刚柔并济,两全其美。虚君位,两分权,袁与何,共天下,这有点像周成王在位初期的“周召共和”。
  何进拥立少帝之后,腾出手来,就想干掉企图杀害自己的蹇硕。袁绍作为被宦官党锢了16年的党人领袖,自然乐意促成此事,就与一些门客联合劝何进说:“宦官与董太后祸乱国家多年,大将军理应将其除去。对方现在一心要杀害您,您就在兵营里好好待着,千万不要进宫。最好再派个可靠的人,带禁卫军到宫里负责保卫。”何进表示同意,连灵帝的葬礼都不参加,又派虎贲中郎将袁术率领200名精兵,到宫中代替宦官值勤。这时,蹇硕也给中常侍赵忠、宋典、郭胜(《后汉纪》作“郭脉”)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又与天下党人阴谋杀害先帝左右,消灭宦官。只是因为我蹇硕统领禁兵,他们还犹豫不决。现在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捕杀何进一党,除私仇以辅国家。但我虽有此计划,如果你们不合作的话,事情想成功也很难。”郭胜是何进的同乡,年纪比何进大,多年来一直照顾何家,视之为亲戚,于是劝赵忠、宋典将蹇硕的信交给何进。在这件事上,何进的亲家——张让应该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何进得报大喜,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于是,蹇硕稀里糊涂地死于宦官同事之手,他的兵马都落入何进手中,分由吴匡、张璋、张杨等部将统领。
  蹇硕死后,董太后与何太后这对婆媳已经势不两立。董太后见何太后专权,一怒之下,当面威胁对方说:“你现在如此嚣张,就是仗着你哥哥吧?我让骠骑将军斩何进头来,如同反手!” 何太后将这话告诉了何进,何进、袁隗、何苗与三公于是联合上奏,请董太后回清河老家安度晚年,并免去董重的骠骑将军职务。当晚,何进、袁绍便发兵包围骠骑将军府,董重措手不及,只得自杀,董太后随即也突然死亡,百姓都说是何太后干的,应该没错。同月,勃海王刘协(董侯)改封为陈留王。
  董太后与董重虽死,但董家还有一个人手握重兵,令何家畏惮。不用说,这个人就是董卓。战胜王国后的半年之内,朝廷多次召董卓回京,要给他加官进爵。董卓知道,一旦失去兵权,自己的性命就危在旦夕,于是借口部下不放自己走,继续呆在凉州,何进等人为此十分忧虑。董太后与董重死后,削去董卓的兵权便成为当务之急。朝廷明白董卓不肯回京,就装作不知道他与董太后一家的亲戚关系,并不处分他的弟弟董旻;同时,又以讨伐南匈奴王子于扶罗为名,拜董卓为并州牧(《后汉纪》作“并州刺史”),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上奏说,部下都渴望跟自己走。皇甫嵩的族子皇甫郦劝皇甫嵩以抗诏为名,讨伐董卓,兼并他的部队。皇甫嵩不同意,因为他和董卓并无根本性矛盾。于是,董卓亲自率领5千精锐骑兵渡过河津,进驻临近并州的河东郡,准备见机行事。
  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怪事层出不穷。最奇怪的是,作为何进的左膀右臂,袁绍多次劝何进把董卓等人率领的外地部队召进洛阳,以便消灭宦官。但在蹇硕与董重死后,阉党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兵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仅仅袁绍、袁术、吴匡、张璋几个人麾下的部队就足以杀光宦官了。因此,很多人表示反对,其中就包括董卓的老同事——尚书卢植,以及袁绍后来的秘书——主簿陈琳,还有侍御史郑泰。这几个人都劝何进不要召外地兵马,特别是不要召董卓进京,因为一旦大军入城,谁的战斗力强,谁就是朝廷上的霸主。自从张奂、董卓在21年前镇压陈蕃、窦武政变开始,洛阳禁卫军就一直害怕凉州军。更何况,因为董太后与董重之死,何家已经成了董卓不共戴天的仇人,何进去找董卓帮忙,无异于与虎谋皮。
  在王沈《魏书》中,还记载了曹操对此事发表的一段评论:“宦官古今都应该有,但皇上不应该给他们太多的权力。治他们的罪之时,杀掉首恶便可,那样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召外将入京?要想把他们全部杀死,事情一定会暴露,我已经预见到了失败。”《魏书》的立场极度偏袒曹魏,如曹操的族源、甄后之死等等,都违背史实,可信度不高。然而,曹操说这番话也在情理之中。在蹇硕与董重死后,何进若想消灭宦官,根本无需召外地部队进京就可以做到,明眼人一看便知。既然如此,那么身为何进主要谋士的袁绍为什么还坚持请求何进这样做呢?
  答案只能有一个,无论它听上去多么匪夷所思:袁绍劝何进召董卓等外地将领率军来洛阳,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消灭宦官,而是消灭何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袁绍也希望消灭宦官,为党人报仇。但是,他的“本初”目的在于夺取天下,建立土德的袁氏皇朝。于是,一直对他言听计从的大将军何进,就反而成了他的眼中钉。对于袁绍来说,最好的结局是让何进一家与宦官同归于尽。接下来,在太傅袁隗和袁绍的领导下,袁氏故吏与党人们便可以掌握整个东汉帝国的军政大权,进而逼迫汉少帝禅让给袁家。而在袁氏故吏之中,最富军事经验、兵力最强、对何氏兄妹执政最不满的就是董卓,因而袁绍选择了召董卓入京。如果何进同意召董卓来,那么袁绍就先与董卓联合,协助何进铲除宦官,再指使董卓消灭他的仇敌何进全家;如果何进拒绝召董卓等部队来,那袁绍就先诱使宦官杀掉何进,再以此为名,与董卓铲除宦官。无论怎样,袁绍看来都稳操胜券,而不幸的何进则只有死路一条了。
  当然,这个阴谋计划的成功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董卓等将领必须忠于袁隗和袁绍。袁绍此时并没有理由怀疑董卓的忠诚度,因为董卓曾经是袁隗的幕僚,又是袁逢、袁隗生前好友段颎发现的人才,目前还遭到何家兄妹的怀疑(甚至迫害)。忠诚地追随袁家,似乎是董卓唯一的出路。
  另一个有可能给袁绍制造麻烦的,是他的“总经理”何颙。何颙与何进同郡、同姓,所以很可能是亲戚。但何颙还有一个身份——党人。反对何进召董卓等外兵进京的卢植、陈琳、郑泰、曹操4人都不是党人,没有受过党锢之苦,对宦官的仇恨不太深,所以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问题。何颙则是一个被禁锢了16年的老牌党人,对宦官的仇恨完全蒙蔽了他的双眼。自从袁绍在公元171年结束“六年之丧”,返回洛阳,与何颙等人组建旨在消灭宦官,为党人报仇的“本初俱乐部”以来,已经过去了18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在18年后,何颙急于报仇的心理使他没有看出袁绍的真正用意。直到何进死后,何颙仍然一如既往地忠于袁绍,并且最终可悲地为此献出了生命。
  至于袁绍本人,也并非没有为这个计划付出代价。他已经成了权欲的奴隶,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为了智慧与知识,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16年党锢与18年黑社会教父的奇特经历,造就了袁绍冰冷的内心。他像许多过于聪明的人一样,逐渐丧失了人性。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不惜一切,包括陷害亲友。对何进的恩将仇报,其实只是个开始。
  刚开始,袁绍的完美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何进出于种种原因,一直在犹豫不决。除了卢植、陈琳、郑泰三人激烈反对之外,何进的母亲舞阳君、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何进的弟弟何苗也都不赞成他铲除宦官的计划。他们知道,没有宦官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何家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权势。看到这么多亲友都反对,何进就更加狐疑起来。袁绍害怕何进与宦官和好,而董卓等人尚未抵达洛阳,自己的阴谋败露,便暗中把何进要消灭宦官的消息泄露到社会上去,以此要挟何进。急于博取士大夫的欢心、又对袁绍向来百依百顺的何进终于下定了狠心,封袁绍为司隶校尉,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司隶校尉的权势本来就极大,而袁绍又比以往的司隶校尉更加有权,因为他“假节”,而且“专命击断”,逮捕官员不必再向上级请示。司隶校尉下辖6个郡:河南、河内、河东,合称“三河”;京兆、冯翊、扶风,合称“三辅”;此外再加上弘农郡。东汉首都洛阳位于河南郡,王允担任河南尹,也就是袁绍的主要助手。何进安排这两个对宦官恨之入骨的人联合主管首都周围军政,标志着铲除宦官的计划由此进入实质阶段。
  在袁绍的建议下,何进作了如下的部署:
  前将军董卓率领凉州兵东下;原并州刺史丁原改封武猛都尉,与其主簿吕布南下,火烧洛阳城北的孟津港;丁原的老部下——从事张辽去河北募兵千余人;骑都尉鲍信到其故乡泰山郡募弩兵千余人;假司马张杨到其故乡并州云中郡募千余人;大将军府掾王匡到徐州募弩兵5百;都尉毌丘毅与平民刘备到以出产优秀步兵闻名的扬州丹杨郡募兵;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与王匡、鲍信会师;袁绍自己又私下募兵千余人,悄悄驻扎在洛阳城外,以备突发事件。
  因为部署复杂,兵力分散,所以招兵计划从一开始起,麻烦就不断涌现。张杨的部队刚走出云中郡,就遇到了反XX武装,陷入游击战泥潭,无法继续南下。毌丘毅与刘备在丹杨郡募兵后,经下邳回洛阳,半途也遭遇黄巾军拦截。刘备立下战功,因此被赦免殴打督邮之罪,封为下密县丞。 其余部队也都运动迟缓,何进诛灭宦官的计划于是暴露无遗。
  在所有应召的军队之中,董卓所部是行动最快的,因为他无需再募兵,其部下多数是移动快速的骑兵,而且早有准备。得到何进与袁绍的密函之后,董卓知道自己可以带着军队前往首都,安全有了保障,便一反前几个月迟疑观望的举措,立即率军从河东郡上路,同时公开上书朝廷,宣称要为天下苍生铲除张让等宦官。袁绍还嫌董卓来得太慢,又私下派人催促董卓,让他留下步兵,带骑兵走当时的“高速公路”——驿道,向洛阳城西5里的平乐观推进。
  收到董卓的公开信之后,何太后终于害怕了。她知道,董卓一旦进京,自己就将死无葬身之地。何太后于是宣布,罢免所有中常侍和小黄门等重要宦官,让他们回老家,只留一些何进本人信赖的宦官在宫中。被免职的宦官都去向何进谢罪,何进却没有赦免他们的意思,只是催他们快点返乡。
  但是,袁绍可不希望宦官们返乡,而是希望把他们在洛阳一网打尽。看到重要的宦官都来到了大将军府,他就再三劝何进将这些人抓起来杀掉,但何进心慈手软,不肯答应。于是,袁绍利用自己司隶校尉的职权,命令洛阳地方官员调查宦官们的经济问题;他又借自己接近何进图章的机会,伪造大将军的公文,命令天下州郡逮捕当地的宦官亲属。这样一来,宦官们根本不敢再走出洛阳皇宫半步了。中常侍张让见大事不好,只好放下面子,向自己的儿媳妇(何进的妹妹)叩头说:“老臣累世受恩,今当远离宫殿,恋恋不已。希望能够再回来值一次班,看到太后和皇帝陛下的容颜,然后死而无憾。”张让的儿媳妇不忍违背岳父的请求,就和母亲舞阳君一起去找姐姐何太后,劝她让中常侍、小黄门都回来值班。当然,这些人一回来就不走了。
  看到宦官们仍旧留在宫中,何进有些气恼。董卓军现在来势汹汹,一旦兵临城下,那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何进终于明白,自己如果不能赶在董卓抵达洛阳之前解决宦官问题,很可能就会失去一切,于是赶紧派使者去阻止董卓进军,又准备动用武力迅速消灭宦官。侍御史郑泰对何进的这些安排很有意见,又提了几条建议,何进都不采纳。郑泰于是辞职,并对老同事荀攸说:“何公看来不易辅佐啊!”
  董卓军抵达渑池,遇见了何进的使者。董卓拒不受诏,继续向前推进,越过河南地界,逼近洛阳。何进很害怕,又派谏议大夫种劭去向董卓宣读令他退兵的圣旨。董卓仍旧不从,还命令士兵把种劭包围起来,用武器威胁他。种劭面无惧色,高举圣旨大喊,凉州兵马吓得纷纷倒退。董卓理屈词穷,于是向西撤退到当年名臣杨震自杀的夕阳亭。
  听种劭说董卓已经撤兵,何进大喜,于是在八月戊辰日入宫见太后,想当面说服她将中常侍、小黄门都处死。宦官们原本一直不太相信,被他们扶植了几十年,多次帮过忙,甚至救过命的何进真的会对自己下如此毒手,特别是张让与郭胜由于亲戚和老乡的原因,对何进一直信赖有加。但是这一次,他们事先知道了确凿的消息(很可能是袁绍故意泄漏的),于是只好孤注一掷,各自准备好武器。看见何进入宫,张让、段珪、毕岚、渠穆等数十名太监便突然冲上去,将他包围起来,痛骂之后当场斩杀。
  何进死时的情况实在怪异。显然,他之所以敢于昂然入宫,主要是因为宫内有袁术率领的200名虎贲兵,足以保卫他的人身安全。但是,当何进被宦官包围时,袁术与他的200名虎贲兵却不在现场。和《三国演义》描述的情况相反,事发当天,袁术及其部下其实就在宫中,随同何进来到皇宫外的只有他的部将吴匡和张璋,而袁绍、曹操等人根本不在场。何进当时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公路救我!”结果却可悲地大失所望。也许直到最后一刻,他才觉悟:害死自己的不是宦官,而是袁家那几个忘恩负义的士大夫——如果他曾经觉悟过的话。
  何进死后,宦官们又起草了诏书,宣布免去袁绍和王允的一切职务,封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卢植得诏,怀疑内容的真实性,不肯盖章,对宦官说:“这么重要的决议,还是请大将军出来解释一下吧。”宦官们就把何进的人头扔给卢植,说:“何进谋反,已经伏诛了!”
  吴匡和张璋听说何进已死,就要带兵进宫,为老上司报仇,但宦官们把宫门锁上了,攻不进去。黄昏时分,袁术终于带着他的虎贲兵出现,放火烧了南宫九龙门,带领吴匡和张璋的部队进宫,又在东、西两宫放火,逼宦官出来。张让、段珪等人见势不妙,就带着何太后、汉少帝与陈留王等皇亲国戚跑到北宫。半路上,尚书卢植执戈拦路,斥责宦官。段珪等人害怕,于是放了何太后。当夜,洛阳城内大乱,但身为司隶校尉与河南尹的袁绍、王允两人却始终没有露面,百官之首、太傅袁隗也不见踪影。
  次日,袁术、吴匡和张璋烧皇宫的烈焰已经弥漫天际。董卓当时在洛阳城西300里外,听探马来报宫内起火,于是立即留大军在后,亲率轻骑3千,昼夜兼程,奔向洛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变第三天,张让、段珪等宦官终于把汉少帝及陈留王带到北宫德阳殿。这时,袁绍终于出现,与何进的同母异父弟、车骑将军何苗引兵来到朱雀阙,抓住赵忠等一些宦官,就地斩杀。随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也率兵赶到,宫中于是有了3支部队。吴匡、张璋知道何苗曾经劝何进与宦官和好,便与董旻联兵攻打驻扎在朱雀阙下的何苗,将其杀死。奇怪的是,袁绍的部队刚才与何苗都在朱雀阙下,此时却突然消失了。看起来,何苗与他的哥哥何进一样,其实都是被袁绍害死的。仅仅三天,盛极一时的何家便土崩瓦解。后来,曹操乘乱纳何进的儿媳尹氏为妾。曹家男子对别人的媳妇向来有兴趣,前有曹操纳何进儿媳尹氏及秦宜禄之妻杜氏,后有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如出一辙。进曹操家门之前,尹氏已生有一子,即何进唯一的孙子、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何晏。曹操见何晏年幼可爱,便收他为养子,对待他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第四天,太傅袁隗、司隶校尉袁绍、尚书卢植三人伪造了一篇诏书(但也可能经过了何太后的同意),命令逮捕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斩首示众。这两个人真倒霉,连一天官都没当过,甚至可能根本不知情,却被当作阉党杀了,死后还留下恶名,成为袁家争权夺利的牺牲品。随后,袁绍和刚回到洛阳的王匡再次带兵入宫,向余下的宦官发难。宦官掌权已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又早已武装起来,关闭殿门,袁绍麾下的禁卫军与新募兵都不敢上。袁绍与王匡于是带着袁绍的家兵带头撞开端门,冲入承明堂。在那里,袁绍手持长戈,亲自斩杀了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大宦官, 众士兵这才消除对宦官的恐惧,一拥而上,当天就把宫内的所有宦者杀得干干净净,死者共2千余人。有些没有胡子的人被误杀,有些则要在士兵面前脱衣服,证明自己并不是半阉人。少数宦官把汉少帝和陈留王带出宫城,向东北方向的小平津逃跑。他们的目的性似乎不大明确,因为小平津和孟津当时应该都在丁原和吕布军的掌握之中。当天午夜,在尚书卢植和王允的幕僚闵贡的追杀下,包括张让、段珪在内的最后几十名汉朝宦官被困在黄河岸边,看到四面受敌,无处可逃,只得纵身跃入黄河,彻底结束了这个集团的生命。袁绍的岳父李膺等党人在天有灵,此时应当大呼“本初万岁”了。
  几十年来,中朝与外朝,宦官与士大夫,阉党与党人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至此终于有了一个虽然不太令人愉快,但是十分干净利索的结局。作为外朝、士大夫、党人集团的主要领袖,代表“正义”势力的袁绍似乎已大获全胜。依靠众多人才和军队的支持,袁家的土德取代刘家的火德,似乎也已经没有了悬念。
  一阵混乱之后,汉少帝与陈留王兄弟发现,自己正孤独地站在黄河边的荒野里。当夜没有月光,星星也非常黯淡,幸好周围闪耀着一些奇怪的火光。靠着这微弱的光线指引,两兄弟向南走了几里,终于和闵贡相遇,又在农舍里找到两匹马。汉少帝乘一匹马,闵贡与陈留王共乘一匹马,并鞍前行,总算有了一点安全感。 突然间,一首清脆的民谣在他们耳边响起:“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他们这才发现,自己身处在洛阳城北的北邙(一作“北芒”)公墓里,难怪周围会有那么多鬼魅般的磷火!
  渐渐地,远处出现了许多火把,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乱世枭雄
  
  
  
  第一节 董卓入京¬——袁氏兄弟的逃亡(公元189年)
  
  “太尉郿侯卓,起自东土封畿之外,义勇愤发,旋赴京师,先陈便宜,列表奸滑群慝情状,辞意激切,感物寤灵。精兵虎臣承持卓势,奋击丑类,漏刻之间,靡有孑遗。卓闻乘舆已移河津,身率轻骑,长驱芒阜,上解国家播越之危,下救兆民涂炭之祸,然后黜废顽凶,爰立圣哲,天心聿得,万民赖佑。”
   ——蔡邕《荐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
  
  成功铲除宦官的行动,似乎标志着袁绍计划的大获全胜。在张让、段珪等太监投黄河而死,汉少帝与陈留王在北邙公墓里流浪的那个不眠之夜,袁隗、袁绍和袁术一家都留在洛阳城内,丝毫没有急着寻找皇上的意思。如今,洛阳的军政大权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天下已经是袁家的了,这两个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孩迟早会回来给他们当傀儡的,不是吗?
  不过,袁家忽视了一个存在变数的因素——董卓。按理说,董卓是袁氏故吏,应当支持袁家对朝政的控制才对。而且他在事发前已经向西北方撤退,袁绍屠杀宦官时,董卓军远离洛阳300里,似乎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赶到。所以,董卓因素不在袁家的战略考虑之中,倒也合情合理。
  但是董卓不按常理出牌。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在局势平定之前赶到洛阳,控制皇帝,那就只能听任袁家摆布。袁家能授予董卓的,最多也就是一个九卿或州牧,但他并不满意于此。所以,他一得知洛阳城内着火的消息,便立即率领3千兵马急进,一日一夜狂奔300里,在凌晨抵达洛阳城西。他的辛苦马上就收到了回报,听说宦官们把皇帝兄弟带出城外,而且至今未归,机智的董卓便立即明白,自己没有白跑,好运真的来了。
  在北邙公墓里,前来迎接汉少帝与陈留王的官员越来越多,为首的是那位以花钱买官闻名的前太尉崔烈。东方破晓时,他们护送着两兄弟返回洛阳,却迎面碰上了董卓的部队。崔烈见状,拍马上前,对董卓说:“皇帝在此,一切安全,有诏书命你退兵。”董卓回敬道:“你们各位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却想让我退兵?我昼夜疾行300里赶来护驾,得到的却是这种待遇,难道我不能砍下你们的脑袋吗?”然后策马来到汉少帝面前,教训说:“陛下纵容太监们乱搞,导致今天的大祸,错误不小吧?”少帝一看是众多羌胡骑兵簇拥而来的董卓,立即被吓哭了。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怎样杀害董太后一家的,却没想到报应会来得这么快,不禁喃喃自语。董卓连一个字都听不懂,就又转到闵贡马前,对陈留王说:“别怕,我是董卓,到我这来抱。”于是从闵贡手里把董侯抱过来,问他这场祸乱的起因和过程。此时,董侯虽然才9虚岁,比少帝小8岁,但因为从小和董家亲近,所以在董卓面前丝毫不紧张,把政变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董卓大喜,觉得董侯真是比史侯强多了。
  清晨,汉少帝与董卓一行回到洛阳宫中,随即宣布大赦天下,清理皇宫内外的废墟。这一清理,人们才吃惊地发现,秦始皇的蓝田玉玺不见了。汉承秦制,皇帝拥有6块玉玺,分别称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除此6块玉玺之外,还有一块更重要的秦始皇蓝田玉玺,即所谓“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这场袁绍指挥的“排宫之变”中,乘舆六玺倒是都找到了,但传国玉玺却失踪,有人说是被张让揣着跳黄河了。当日天降大雨,而且此后一连下了3个月,好像连老天爷都在为宦官之死哭泣。确实,汉朝衰亡的命运,此时即便老天爷也难以挽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董卓抵达洛阳几乎同时,另外3支部队也相继赶到。他们是: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几千名并州兵,骑都尉鲍信率领的千余名泰山弓弩手,以及张辽在河北招募的千余人。董卓收编了张辽及其部队,又封丁原为执金吾,吕布为司马,让他们统领洛阳的一部分禁卫军。看到董卓傲慢自大的样子,鲍信便劝袁绍说:“我看董卓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将有异志。您如果不早作打算,必将受他制约。乘董卓现在新至疲劳,我们发动袭击,可以将其擒获!”袁绍不同意,鲍信只好引兵回泰山去了。
  袁绍不采纳鲍信的建议,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董卓既是袁氏故吏,又是一介武夫,入京之后,虽然态度骄横,但遇事也常与袁隗、袁绍商议,双方似乎没有立即决裂的必要。其次,董卓在军队中威信很高,加以收编张辽,联合丁原,实力不可低估。袁绍、袁术兄弟麾下的禁卫军从骨子里怕董卓的凉州军,鲍信等人的部队又都是新兵,武力对抗,没有多少胜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洛阳的其它势力怕董卓,但董卓也有隐忧。他带进京师的先头部队不过3千人,自嫌兵少,担心别人不服,于是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按照正史的记载,董卓每隔四五天,便秘密把军队带出城外,次日大张旗鼓而还,令别人以为自己有无数援军。 这条记载不可信,因为此计最多只可用一次,第二次便很容易被别人察觉。董卓并非没有来自西方的援军,他在讨伐王国时有2万兵,后来一直没有移交给皇甫嵩,所以其余1万多步兵迟早会赶到洛阳来。董卓的另一个西方兵源来自边章、韩遂,这件事很复杂,留到后文再分析。
  除了自己的旧部、张辽的新兵、边章与韩遂的援军之外,董卓的第4个兵源来自丁原的并州兵。丁原的主簿吕布见利忘义,董卓于是以高官厚禄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这支部队。董卓见吕布文武双全,特别喜爱,收他作养子,拜为骑都尉,作自己的贴身保镖。
  最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也都倒向董卓,董卓拜刘表为北军中候,统领这支部队。这件事很奇怪,因为从军制上讲,何家部曲理应接受袁绍、袁术兄弟的领导,不应投靠董卓;刘表又是袁绍的心腹,董卓不应加以重用。其实,这件事正好说明,袁、董两家当时沆瀣一气,不分彼此,所以双方在人事问题上相互妥协。除了刘表之外,董卓又重用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袁绍的朋友为心腹,因为他自己的老部下都是武将,没有行政经验。
  董卓花了3个月时间,整合了上述5支部队,于是兵力大盛,取得了洛阳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董卓的旧部有2万,张辽的新兵千余,吕布的并州兵数千,刘表的北军不下万人,即便边章与韩遂的援军尚未赶到,董卓也应至少拥有了4万部队。随后,他又以长期下雨,导致水灾为由,迫使朝廷禳灾,革除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取而代之。
  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人成为董卓的幕僚之后,纷纷建言献策,要求录用在野党人。董卓欣然同意,于是征名士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名士入朝。这些人刚刚动身,便在沿途被加官进爵,备极荣华。荀爽从上路到被拜为司空,只用了93日。在此期间,董卓还拜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蔡邕为侍中。只有申屠蟠还是像以前回绝何进、袁绍一样,婉拒了董卓的邀请。
  在何颙等人的建议下,董卓又拜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这几个人不仅都是名士,而且全是袁氏故吏,与袁绍有不少交情。通过这些人事任命,董卓在士大夫间的威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取代老上司袁隗,成为朝廷的真正领袖。
  董卓既然已经获得了强大的军政实力,接下来就要推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了。
  九月癸酉日,董卓与袁绍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谈话。有关的记载很多,但不太符合逻辑,所以被裴松之认定为“妄之甚矣”。但要说它们全是编造的,似乎也不合理,很可能只是被断章取义,导致前后顺序错乱,内容缺失严重而已。综合各种史料,并根据日常逻辑对前言后语的顺序略作调整,再补充些相关材料,这场谈话的大致情况应当如下:
  董卓首先对袁绍说:“本初啊,只有贤明之人,才配当天下之主!一想起灵帝,就令人生气!董侯看上去不错,我打算拥立他,你觉得能比史侯强吗?”
  袁绍回答:“皇上目前还年轻,也没干过什么坏事。您如果要废嫡立庶,恐怕大家不会同意的吧。”
  董卓说:“有些人小时候还挺聪明,长大了以后却越变越笨,我看史侯就属于这种情况,一点出息也没有。咱们就先这么办着,如果董侯也不行的话,再想别的办法好了。”
  袁绍说:“汉家君临天下已4百多年,恩泽深厚,百姓拥戴。外界盛传董侯不是灵帝的亲生子,如果我们废掉刘家后裔,另行拥立一个本来不姓刘的人,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董卓说:“老刘家的种就那么好?实在烂泥不上墙的话,我看也没必要再留着。”
  袁绍说:“您这话我可坚决不能同意,别人恐怕也……”
  董卓大怒,对袁绍喊道:“臭小子你敢!天下之事,岂不在我的一句话?我想办的事情,谁敢不同意?你觉得我董卓的刀不够利吗?”
  袁绍回答:“天下武力强大的,恐怕不光是董公一人吧?这样,容我先回去和太傅讨论一下,再答复您。”然后起身离去,满座惊愕。
  离开董卓家之后,袁绍便把自己的节杖挂在洛阳东门上,以示辞职,并带着3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和司隶校尉印章,经河内郡北上,到冀州勃海郡投奔韩馥去了。同时,袁术南奔荆州南阳郡,而曹操东奔兖州陈留郡。
  这一天决定了中国未来半个多世纪的内战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场导致袁绍与董卓关系破裂的辩论,我们至少应该提3个问题:
  一、袁绍有必要坚持反对董卓废史侯,立董侯吗?
  二、袁绍出奔冀州,是一时冲动,还是早有预谋?
  三、董卓当时佩戴的武器,是像《后汉书•袁绍列传》所说,是宝剑,还是腰刀?
  首先,因为董卓是董太后的亲戚,而董太后被何太后兄妹所杀,史侯又是何太后的儿子,所以董卓废史侯,立董侯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不要说袁绍,任何一个略通人情世故的官员都应当能够预料到此事。如果袁绍始终坚决反对董卓另立董侯,那么一开始就不必姑息养奸,后来更无须当面顶撞。实际上,支持董卓拥立董侯,无损于袁家的利益,为此与董卓决裂,似乎不合情理。若是为汉朝的未来考虑,又正如董卓所说,史侯懦弱无能,董侯聪明稳重,是更好的皇帝人选。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董卓来说,继续维持汉朝统治是较好的选择,废掉仇人何太后之子汉少帝只是为了自保,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招致袁绍如此激烈的反对。
  袁绍与董卓决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支持汉少帝(史侯),反对汉献帝(董侯),因为这是袁绍成为何进政治遗产继承人的最主要前提条件。如前文所述,袁绍一直在社会上宣称,董侯不是灵帝的亲生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如果拥立董侯(献帝)是袁绍可以接受的话,那他完全没有必要与董卓迅速决裂,但这无异于是打自己的嘴巴。实际上,董卓一开始并不认为袁绍会为此与自己决裂,所以放任袁绍等人从洛阳逃走,后来捉拿不得,便又加以宽恕和封赏,以求双方和解。但袁绍要的是最高权力,而不是董卓的副手。是他袁绍消灭了祸害东汉朝政上百年的宦官集团,是他袁绍控制着首都军政,而董卓却夺走了这些应该属于他的功勋和权力。袁绍本来就是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司隶校尉,何进死后又立下大功,理应继承何进的大将军之职,至少也该升任“录尚书事”的三公,可是董卓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袁绍才会与袁术、曹操等人义无反顾地出奔,才会在已经得到董卓的宽恕后组织讨董卓联军,而丝毫不为洛阳亲友的安全考虑。
  其次,袁绍出奔冀州,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预谋。否则,他也难以顺利地将包括3个儿子在内的家人都带出洛阳。另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逃离洛阳前后,袁绍问曹操说:“如果事情不按照我们的计划发展,那么哪个方向的土地更适合作根据地呢?”曹操反问道:“足下以为哪个方向好?”袁绍说:“我占据黄河与燕、代之间的土地,联合北方的游牧民族,南向以争天下,应该比较有把握吧?”曹操回答:“我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以正道统御部下,无论根据地在哪个方向,都可以获得成功。”《傅子》还记载,曹操又补充说:“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了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而变化了。”
  这两条记载似乎都证明,袁绍早就有意效仿东汉的开国之君光武帝,计划经营河北,作为自己的战略基地,而曹操则更为重视人才,并不很看重根据地的方位。后代评论者评论袁、曹二人的优劣时,往往以此作为论据。但是,这些记载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后来曹操在吞并袁家势力后,立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大本营移到袁绍以前的大本营邺城,又自领冀州牧,还打算利用恢复古代的“大九州”制度扩张冀州版图,所作所为,与袁绍简直一模一样。东汉末年的河北,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兵精马多,便于和北方游牧民族联盟,这是谁都难以忽略的。马匹是古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与河北相比,中原和长江流域在这个方面都严重先天不足,光武帝以河北骑兵征服全中国,并非偶然。所以,曹操在创业初期不能占据河北,并非因为他不重视河北的战略优势,而是时势使然。
  其次,袁绍后来虽然把大本营设在邺城,但其活动范围并非仅限于河北,而是多次赴黄河以南的青州、兖州和豫州亲征,势力范围所及,更远至江东和岭南。
  第三,袁绍所得人才,比曹操多得多。范晔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卷尾评论说:“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一点都不夸张。曹操后来用以在官渡战场上和袁绍相持的部下,如荀彧、荀攸、郭嘉、董昭、朱灵等,都是袁绍的故吏,大多也是被袁绍派来辅佐曹操的。
  最后,在此前和此后,曹操都是袁绍的部下,也因此同时出奔,《三国志》和《魏书》等史籍却反复强调曹操一直独立自主,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联系当时的局势,袁绍可能虽然已经决意前往河北发展,但因为袁家历来在河北都没有根基,所以感到忧虑。曹操见状,便安慰袁绍说:“如果不行,就回中原来。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了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而变化了。只要您选用贤才,遵循正道,无论占据哪块根据地,都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不过,《三国志》的有关记载,也说明了在袁绍集团覆灭之后,人们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他晚年忽视人才培养,一意重视地利,终于导致众叛亲离,被老部下曹操、荀彧、荀攸、郭嘉、董昭、许攸、鲜于辅、张郃、高览、朱灵等人联手击败的历史事实有共识。但是,创业早期的袁绍并不是这样刚愎自用的。
  袁绍前往勃海郡,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勃海郡属冀州,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氏故吏,对袁绍比较友好,便于他开展工作。以人口论,勃海是河北第一大郡,在全中国排第8位,超过凉州总人口的2倍,比并州的总人口也要多出一半。正如袁绍的谋士荀谌所言:“勃海虽郡,其实州也。”这个郡包括今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南部,首府南皮,夹在幽州、冀州和青州之间,距离兖州和并州也不很远,占据黄河与子牙河之间的沃土,实在是战略要点,难怪公孙瓒和曹操都对此地垂涎三尺。
  董卓当时佩戴的武器,正如他本人所说,是腰刀,而不是《后汉书•袁绍列传》所说的宝剑。袁绍当时“横刀长揖”,佩戴的显然也是腰刀。这看似一件无关主旨的小事,其实却反映出中国兵器史上的重要变化。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上看,在东周和秦朝,中国短兵器以剑为主,而在西汉时期,腰刀便慢慢多了起来,但还没有普及;到了东汉末年,宝剑的地位已经基本上被腰刀取代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剑的制造成本大大高于腰刀,不经济;二,剑的招式繁多,训练周期比腰刀长;三,随着盔甲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金属铠甲的普及,能刺能劈的剑杀伤力下降,效果不如专门用来劈的腰刀。腰刀虽然未必能劈开敌人的铠甲,但却可以使其变形,从而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剑如果不能刺穿敌人的甲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此外,在遭遇突发情况时,剑容易卡在剑鞘里拔不出来,而腰刀因为有一定弧度,拔出来很容易。所以,腰刀的普及,标志着中国兵器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众多新式武器都将随之应运而生。
  
  
  靈山:
   《梦断三国——阴谋家袁绍的尴尬人生》已经更名为《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请兄台留意。本书以已经印刷完毕,大概半个月左右可以在市场上见到完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与袁绍争吵的次日(甲戌日),董卓在朝廷上正式提出废汉少帝,立董侯的意见。百官震惊,但只有尚书卢植表示反对。董卓大怒,打算杀掉卢植。幸好蔡邕等人为卢植求情,他这才仅仅被免官,得以迅速逃离洛阳,到幽州上谷郡隐居起来了。多年来,卢植的政治意见始终和袁绍保持一致,后来担任袁绍的军师,帮助袁绍对付自己的学生公孙瓒。同时和卢植从洛阳逃走的,大概还有他的另一位学生刘备。
  袁绍、袁术、曹操、卢植等人逃走后,董卓要求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就废立问题表态,袁隗同意,议案于是通过。当天,董卓逼迫何太后下诏,废黜汉少帝为弘农王。袁隗随即走上殿阶,亲手解下少帝腰上的皇帝玉玺,并搀扶他下殿,向弟弟陈留王刘协跪拜称臣。刘协(董侯)于是即皇帝位,史称汉献帝。
  汉献帝刚刚奉何太后的诏命即位,董卓又宣布:“何太后迫害董太后,导致她的非正常死亡,严重违反了婆媳之礼。”将何太后软禁于永安宫。2天后,董卓毒死何太后及其母舞阳君,又将何太后的弟弟何苗从棺材中刨出来支解。显然,何进的尸体此时早已找不到了,否则一定也会成为董卓的泄愤对象。
  立董侯、杀太后,使复仇成功的董卓成了真正的太上皇。他感到有理由犒劳一下自己,于是拜远在幽州的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空出来的太尉之职则被董卓自己接管。其实,大司马与太尉是一回事,东汉时期的文献经常混用这两个职务。董卓把它一分为二,实际上也就架空了刘虞的军权。此外,董卓又因拥立新君有功,得以加节传、斧钺、虎贲,领前将军事,封郿侯。为了加强自己的太尉幕府,董卓选择贾诩为自己的幕僚,随即加拜为平津都尉,后又升任讨虏校尉。
  十一月,应蔡邕的表举, 汉献帝拜董卓为东汉时期从未设置过的相国,有权“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以往,任何贵族大臣入宫都要小跑(趋),并且在殿门外脱掉鞋子和袜子,以示对皇帝的恭敬,而现在这些“繁文缛节”都不再适用于董卓了。此外,董卓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
  为了维护自己新任相国的尊严,董卓加强追捕袁绍、袁术和曹操的力度,给他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在当年秋天,曹操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和《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不同,曹操并不是因为企图借献“七星宝刀”之机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而是在自己并未得罪董卓的情况下,像一个忠诚的奴隶那样,跟随袁绍出城逃难去了。离开洛阳以后,曹操改名换姓,和几名随从向东潜行,来到自己的老朋友吕伯奢在成皋的家中。恰逢吕伯奢不在,因为某种原因,曹操杀死了吕伯奢全家。
  按照《魏书》的记载,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见财起意,劫走了曹操的马匹物资,所以曹操亲手杀死了他们。而按照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记载,精神高度紧张的曹操听到吕家人在厨房里拨弄餐具的声音,误以为他们在准备谋害自己的兵器,结果“刺客综合症”发作,提剑而出,一连杀死八人,临走时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两相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不过,《魏书》这样写也有它的道理:作为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有义务秉承孔子的“春秋大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尊者讳”。像公元前632年的践土之盟,晋文公召周襄王到会,孔子却认为:“以臣召君,不宜用以教育后人。”于是在《春秋》里写道:“天王狩于河阳。”好像周襄王只是偶然到河阳去打猎,半路上意外遇到晋文公等诸侯,赏光莅临,令诸侯们感激不尽一样,“君君臣臣”之礼便得到了史家的虚拟维护。 曹操贵为魏朝的太祖武皇帝,至尊无上,在深明春秋大义的魏国儒生看来,他的恶行当然也必须严加隐讳和篡改了。
  离开成皋之后,双手沾满吕家人鲜血的曹操来到中牟县。当时,中牟县已经得到董卓的命令,让他们逮捕所有与二袁有关的可疑人员。所以,主管地区治安的亭长将曹操逮捕,押解到县里。县功曹以为董、袁相争,天下将乱,胜负不可知,不宜拘拿袁绍的助手,于是劝县令释放了曹操。其实,这背后还另有隐情,因为某位高官一直在背后保护着曹操。
  从中牟县大牢死里逃生之后,曹操继续向东南方逃走。按照《魏书》的记载,曹操在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兴义兵”,因此遭到豫州刺史黄琬的追杀。据《后汉书》与《后汉纪》,黄琬确实曾经担任过豫州牧,但在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九月甲午日已升任司徒,由孔伷接任豫州刺史。所以,曹操如果曾经遭到黄琬的追杀,只可能是在他和袁绍、袁术逃离洛阳与黄琬升任司徒之间,也就是公元189年九月癸酉日和甲午日之间的20天之内。
  从地图上看,曹操最终未能返回故乡——豫州沛国谯县,而是停留在兖州与豫州之间的边境城镇——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南)。曹操从洛阳向谯县进发,沿途经过成皋、中牟、陈留、己吾四地,取道最短的一条路线(从洛阳到己吾,全程约250公里,骑马者在4~5天内便可走完),行程非常合理。看来,曹操之所以最终没能回到谯县募兵,正是由于黄琬的阻挠。
  按《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黄琬也曾是党人,被禁锢了将近20年,与杨彪过从甚密,后来又与王允联合谋杀董卓,所以他和二袁的关系应当不错。但是,黄琬肯定接到过董卓命他追捕二袁党羽的命令,而且积极阻止曹操进入豫州境内,否则也就不会快速升任司徒。黄琬和部分党人对董卓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政治权力的分配。
  《魏书》又提到,曹操有一个朋友叫秦邵,字伯南。当曹操被黄琬的爪牙追杀时,秦邵挺身而出相助,结果曹操逃走,秦邵遇害。秦邵只有一子,名叫秦真,曹操感激秦邵,又可怜这个孤儿,便将秦真改姓曹,并收为养子,这就是后来诸葛亮的劲敌曹真。 和其它许多历史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完全虚构,但也不完全可信。对照《魏略》的版本,再联系相关历史背景,便可知道此事其实发生在公元191年底,那位因追捕曹操而杀害秦邵的大人物并不是黄琬,而是袁术,所以我们将它放到后文中叙述。
  在侥幸逃脱董卓的重重追捕之后,受困己吾县、无法进入豫州的曹操宛如丧家之犬,情绪低落,而且非常缺钱,全无一点为袁绍招兵买马、建功立业的激情和信心了。现在需要有人主动站出来,在精神上为曹操打气,在经济上给曹操资助。当然,此种人少之又少,但偏偏给洪福齐天的曹操撞上了。
  这位东汉末年的活雷锋姓卫,名兹,字子许。卫兹家产富庶,慷慨大度,多谋善断,品德高尚,自幼闻名乡里。当时天下第一名士郭泰曾经亲自拜访卫兹,见他在市场上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感慨道:“子许少欲。” 成年后,卫兹立即被陈留太守推荐为孝廉,担任车骑将军何苗的幕僚,何苗遇害后又为司徒杨彪效命。 据《后汉书•献帝纪》,杨彪出任司徒的时间是公元191年十二月戊戌日,而此时曹操与卫兹已经起兵了。所以,卫兹在从洛阳赶到陈留郡与曹操见面之前,早已是杨彪的幕僚了,那应在杨彪当年九月丙戌日出任司空之后,而在十二月之前。也就是说,卫兹去见曹操时的身份,应该是司空杨彪的幕僚,而不是司徒杨彪的幕僚。
  杨彪是袁逢的女婿,也是袁术的姐夫(或妹夫),在宗法上又是袁绍的堂姐夫(或堂妹夫)。袁绍和扬彪的关系一向恶劣,但袁术却与杨彪过从甚密,所以整件事情就变得很清楚了:
  曹操本来根本逃不出董卓的手心,但袁术在逃亡前与司空杨彪打招呼,请他照顾曹操。袁术此举,大概有把曹操从袁绍处拉拢到自己身边的考虑。于是,杨彪授命幕僚卫兹沿途保护曹操,疏通官场关系,最后在陈留与曹操会面,给予曹操大笔金钱。杨彪选择卫兹,当然是因为此人的家族在陈留很有势力,陈留与曹操的故乡谯县相近,曹、卫二人的性格又相近,便于共事。只有这样,曹操才可以顺利地募集到讨伐董卓的兵马。
  见到曹操之后,卫兹很吃了一惊。原来大家都以为,曹操是“天下雄俊”、“乱世奸雄”,但现在这个曹操却显得心灰意冷,似乎压根没有起兵的意愿。卫兹只好激励曹操说:“祸乱的根源已经很长了,不打仗没法解决;现在就得起兵,你不打人家,人家可要打你”。曹操听后精神重新振作,便开始和卫兹在陈留郡募兵。
  为了给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创造招募军队的条件,周毖、伍琼等人便劝董卓说:“像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冒犯了明公,所以恐惧出奔,并没有别的意思。现在我们如果急着悬赏捉拿他,肯定会逼得他狗急跳墙。袁家四世树恩朝野,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如果招募豪杰,组织军队,联合英雄起事的话,崤山以东恐怕就都不再是明公的地盘了。以我等的愚见,不如赦免他们,拜袁绍为一大郡的太守。袁绍一定会为自己能够免罪而庆幸,不会再反对您了。”
  董卓深以这个建议为然,立即以献帝的名义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前将军,封邟乡侯,又拜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袁绍在冀州接旨,领受了勃海太守与邟乡侯的印绶,但婉言拒绝了前将军的头衔。 随后,他一面前往勃海郡上任,一面继续策动韩馥等冀州地方官讨伐董卓。
  与安抚袁党势力同时,为了讨好党人,董卓又与杨彪、黄琬、荀爽等大臣为陈蕃、窦武及所有党人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爵位,拜他们的子孙为官吏,并派遣使者到其坟前祭吊。看来,此时的董卓已经沉迷于洛阳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为自己能够与袁绍等人和解,从此过上舒坦日子了。所以,他在新年时借汉献帝之口,宣布改元为“初平”,意为“从此开始,天下太平”。
  这一回,董卓可大错特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22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