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40|回复: 1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看看你能考中状元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21: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http://ssmax.net/archives/982.html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分析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分析:结合1904年情况,内忧外患,列强环伺,新政始出。所以这篇内外轻重是讲军事、外交得失的。

答题要点:
a.周唐主要军力不在中朝,而在诸侯、方镇。所得在于,如果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强,就能有效集合地方力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并且地方自行解决兵员、后勤,朝廷所在地负担不太重,补给线不太长。所失在于:地方做大容易威胁中央,周有诸侯混战,唐有方镇割据。
b.秦、魏(当指曹魏)主要军事力量在朝廷手中。所得在于,集中指挥,朝廷对军队控制力强,没有发生军事政变,同时对地方军队政变也有有效镇压,比如曹丕镇压青州兵变。这样的军事体制适合出击作战,秦并六国,魏击蜀、吴。所失在于,对地方非军队的变乱,反应不够灵活。
c.经验总结:指挥权要集中,但是补给要善于发挥全局力量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分析:讨论对强敌要不要“怀柔”,要不要“利诱”的

要点:五饵三表是贾谊给汉文帝的抵御匈奴的建议,三表(哈哈哈……)是说爱人之状、之技、之道,也就是落后的会羡慕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五饵就是给匈奴好处,让他们自己“向化”。说白了就是妄想给匈奴点儿先进的东东和实惠,他们就转变成“文明人”了,就不侵略了。
其实秦穆公霸西戎,虽然用点送器物(还有美女)之类小手段,但是主要还是靠实力。中行説跟单于说不要喜欢丝绸衣服,那不适合游牧,说明中行説也没把这套当真正威胁,只是说不要耽误一时。这个终究不是决定性的。

总结:关键还是实力。班固说的是对的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分析:关于国家“不振”的情况下要不要“用猛药”的问题。要按照当时人对商鞅、王安石的认识作答,不能把几十年后人们的观念带进去。

要点:诸葛亮知道蜀国实力不济而任务艰巨,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知道这么干的坏处。所以不是出于本心,而是不得已。
王安石处于想集中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想法,用的是商鞅之实,但是当时反对派实力非常强大,政治斗争激烈,不敢明说。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分析:1904关于“立宪”热议,这个实际是问君权授权于宰相的。

要点:唐德宗之后,宰相奏事只能金吾密奏,不敢私下议事。裴度为了谋划打击强大的割据藩镇(情形一再被晚清的人比附),请私第见客,获准。实际上君权应该是国家最高权威,并不一定具体管每一件行政。宰相用不着当潜在敌人似的防备。只要国君掌握大政的签字权,应该鼓励宰相充分招揽贤才参赞议事。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金论

分析:1904的环境——列强环伺,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尤其是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

要点:不能因为急于消除眼前的小患,养成长久的更严重的大患。实际上金、元的兴起,已经牵扯了辽、金大部分精力。宋实在是为了图瓜分土地,才跟更强大的联合,去侵略较弱的。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你如果还不过那个较弱的强,那岂不更等着被灭?所以合理的做法是:联合同样较弱的,对付最强的。国际局势复杂,要善于分析、应变。

第二场,时务策5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 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要点:陶铸国民是关于国民人格、心理、价值观的教育;造就人才是理工、技术教育;振兴实业是商业、经营管理教育。三者都重要。要想解决积弱,第一还是陶铸国民,加强新民观念教育。但是最着急有用的,应该是造就人才,何也?因为假使先培养技术人才的话,技术人才有了工业制造知识,但是国家缺少管理、法律等等方面的人才,工业制造知识还是转化不成产品。而先造就了人才,则哪怕技术缺乏,也可以提升现有的产业的管理水平,并且知道如何培育、引进、消化吸收新的技术。培育、引进、消化吸收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政治、法律、理财(相当于现状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所以应该是造就人才最急,而陶铸国民的德育、体育教育应该朝廷在全国广泛普及,振兴实业则鼓励地方多兴办。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分析:这个题太有“晚清特色”了,呵呵。晚清人以中国历史参照世界近代,往往不得其要旨。中国历史上,侵略往往是以战略被侵略者的土地为目的,中国人当时觉得不占土地,而是要经济利益的侵略历史上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应对。这其实是个近代化问题。

要点:西人侵略的首要目的是实利,并非土地。所以,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战略土地,亲自管理,毕竟亲自管理有要驻军又要管行政,花费太高。例子么,土耳其、菲律宾,还有普法战争,多了……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分析:这个是晚清热门议题。用现代管理学观点看,其实是个决策权与行政权问题。也就是你无论聘用本国人外国人,都有个委托人掌握多大主导权的问题。但是晚清没产生这样的管理学分析方法,所以不太好拟答。

要点:洋人有先进的税务、海关律例、制造等长项,可以用其技,但是要注意主导根本之权。做到用其长而不为其所用。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分析:这个跟新政及新代农学兴起有关。当时已有1903年设立的商部下辖的农局。两年后1906年设立农工商部。可见对农业政策重视。

要点:一,设农业学堂;二,翻译西方农书;三,开办试验场;四,推广新式农业技术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是:1882年美国通过“暂定华工入境法案”,俗称“排华法”。当时排华有个原因就是,此前入境的华工大多数是由于广东土客械斗逃离,非法入境的,而且具有秘密社会背景。1894年发生一个判例,规定在美国生的华人是美国公民。而新的中国非法移民要遣返。于是根据这一判例,中美1894签订了《华工条约》,10年一续约。到了1904,要改订了。

要点:根据国际法,中国公民应该获得跟别的国家公民同等的对待,不应受到歧视。

第三场,经义3篇
【原题】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分析】:出自《大学》,作为首题,暗含中国传统的礼教治国观念,教化之道含义。

【原题】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分析】:出自《中庸》,原文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专取“中立”一句为题,暗含外交立场含义。

【原题】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分析】:出自《易》,原文为“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义是讲集市的,去掉“日中为市”,则暗含论述经济之道的含义。
发表于 2011-5-26 0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交白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4-18 12: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