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6|回复: 3

神乎?人乎?--试以唯物史观评价诸葛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1 14: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http://www.mingxingwang.me/index ... 11-02-06/17504.html

——原作者是璇,我借来交三国故事源流的作业了。哈哈,最后90分,非常感谢璇

-                                                            08级历史一班 杨丽婷 20083087****



内容提要: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然而近年来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对诸葛亮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声音。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充分肯定诸葛亮对推进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指出他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培养自己运用唯物史观全面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和锻炼我们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作用  个人  社会  诸葛亮



    提到唯物史观,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它只讲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抹杀了个人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唯物史观是非常全面,严谨的世界观,它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课本所说,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特殊作用的个人被称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按照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五千年来能过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亿万炎黄子孙的精勤创新和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众多推进历史发展的英雄人物,他们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政治和军事家诸葛亮无疑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代表,千百年来,受中国封建传统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驱使,再加上传说故事,话本戏曲,论赞诗文,祠庙祭祀,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里德影响,诸葛亮被包装成处理成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和智慧之神的杰出化身,由凡人变成了神,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然而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史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一股“重新认识和评价诸葛亮”的学潮。早在八十年代初,闵传超在《诸葛亮在评价》一文中就认为诸葛亮是一位“德薄才平,过大于功“的历史人物;近几年易中天在“品三国”系列影视作品中提出要将诸葛亮“请下神坛”,他只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非优秀的军事家的观点。甚至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对内图谋夺权,割据一方,对外连年征战,危害百姓,非但没有起到推荐历史进步的作用,反而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究竟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他的历史作用,还必须借助唯物史观进行科学的分析。透过历史的迷雾不难发现,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和阶级的分析方法。

因此要正确评价诸葛亮必须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按照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观点,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一个杰出的,值得尊敬的人物,但是他也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他也有着一些缺点。

首先必须肯定他的历史功绩,诸葛亮堪称封建社会中为官的楷模,从当时至明末,上自帝王将相,中自文人墨客,下自民间百姓,极少有人对他提出贬词。

在政治方面,四川今天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源便来自于诸葛亮的治蜀之功。在刘备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蛮荒之地,人民蒙昧,生产力及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蜀地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赏罚分明”,虽然“用法严峻”,但是蜀地人民“畏而爱之”。正是由于诸葛亮严明的治理,蜀地治安状况空前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赞云,“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此外,诸葛亮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出师南中平定少数民族中的贵族的叛乱分裂活动,对云贵等地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功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各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和以及促进了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赢得了四川和云贵等地各族人民普遍的尊敬,在其去世后出现了“百姓巷祭,戎夷野祭”的动人景象,至今西南地区的人民依然有头扎白布的习俗,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

诸葛亮一生,为刘备父子的江山社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诸葛亮位高权重,却毫无废帝自立之心,而是尽心辅佐刘禅,并且一生清廉,死后只给家里留下了几亩田和几株树的财产,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也许有人认为,诸葛亮扶持没落的汉王朝,导致天下三分,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他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唯物史观主张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和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是不可取的。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诸葛亮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第一,按照封建社会“正统”的价值观和“忠孝仁义”的伦理观,诸葛亮选择刘备这个汉室宗族后裔无疑代表了选择正义,况且还有西汉末年汉室宗亲刘秀成功结束乱世,建立东汉王朝这个成功的先例在前;第二,刘备宽仁爱民,善于用人,具备明君的条件;第三,诸葛亮也并不提倡割据一方,早在《隆中对》里他就提出要连吴抗曹,以待时机灭吴一统华夏,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倒在了北伐征魏的途中。

在军事方面,虽然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神话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故事是民间杜撰的,他也是不是三国中第一的军事家,但也是三国中优秀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善于治军和用兵上,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引用《袁子》的话赞云:“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曰,天下震动”,唐代名将李靖在《答李卫公问》中也对诸葛亮治军之举十分推崇,就连老对手司马懿也不得不称赞诸葛亮治军用兵乃“天下奇才也”。至于蜀汉在战争方面不太成功,也不能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人,而是有着种种原因。

再次翻开史书,我们不禁掩卷深思:作为杰出丞相兼军师的诸葛亮为什么非但没能帮助蜀汉一统中原,反而在他去世后不久他费尽心血辅佐创立的蜀国便灭亡了呢?我认为这是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的,既有诸葛亮个人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条件的原因。

前文已经提到过,诸葛亮并非完人,他也有着一些缺点。首先他善于军政,但是在战略战术上稍差一些,《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也就是说很擅长治军,但是不擅长战术,不能够出奇制胜,晋朝人袁准认为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是“安静”,二是“坚重”,稳重有余而灵活不足,正如俗话说,“诸葛一生为谨慎。”此外,陈寿还指出,“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战略战术并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正是因为诸葛亮对在战略战术比较保守,因此在时局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因此导致其失败。令诸葛亮一举成名的《隆中对》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透辟地分析了汉魏之际天下的政治、经济形势。从策论而言,确曾表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洞察力。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不久,历史的发展就“偏离”了对策设计的“轨道”,这是因为荆州、益州已成为两个相互抗衡的独立政治、经济区。而三国初期长江流域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使“跨有荆、益”已没有实现的条件,而诸葛亮没有充分意识到鼎立局面出现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而是依旧坚持不断北伐收复中原的策略,以致在政治、军事上接连失利,大量消耗了蜀国的人力也财力,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蜀国衰亡。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顺利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诸葛亮也是如此,他早年辅佐刘备复兴汉室,一统中原无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但在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后时局出现变化时,他依旧固守成规,没有考虑到蜀汉当时的社会,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进行北伐,因此背离了他一统天下,推进历史进步的初衷,甚至在客观上起到了阻碍历史发展潮流的作用,这是诸葛亮个人的悲剧,也是蜀国的悲剧。

此外,从三国时期的社会条件来看,魏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地广人多,经济实力明显比偏居西南的蜀国强大很多,再加上东汉末年以来连绵不断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成为了三国时期的民意象征,因此由魏晋一统中原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和才能等因素对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也能使具体历史事实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诸葛亮固然是一代人杰,但也无法逆转历史发展潮流,挽救蜀国衰亡的命运。诸葛亮临终前曾感慨,“苍天为何薄于我?”,《三国志》中也认为,“盖天命有规,不可以智力争也。”其实诸葛亮不是败给了所谓天意,而是败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发展的车轮前。

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我们今天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诸葛亮这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憧憬和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全面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和锻炼我们,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白对照》  【晋】 陈寿 中华书局        2007年

          《三国志注补》      【晋】裴松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张大可   华文出版社        2004年

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    傅克辉      《文史哲》1986年3期

《诸葛亮文化现象概论》      谭良啸

《浅说诸葛亮在民族心理中的地位》刘清河《诸葛亮研究文集》1985年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民族政策》 杨剑虹

《打空的如意算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王出云  天涯论坛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发表于 2011-2-23 21: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后只给家里留下了几亩田和几株树的财产,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这是多少个几株,多少个几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3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天为何薄于我……这句话出自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3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天为何薄于我……这句话出自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3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