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2|回复: 9

欲简弥繁——有感于简化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6 09: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王文元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78106.html

繁体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存,仅存瘦骨。被简化的汉字数量多,笔画改动大,字形走样严重,几乎等于重新创立另一套文字。自斯时起,中国有了两套正式的印刷体文本——繁体字与简化字。一套使用,另一套被封存。新生代只能用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阅读“过去”的大量信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天书”。对待这些“天书”的惟一有效对策就是不碰它。

如今,最后一批学过繁体字的文化人都已届天命之年,如果不尽快恢复繁体字,再过50年,除非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诵读经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对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忧,孰可忧?

有人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将繁体字文献翻译成简化字文本就是了。如前所述,汉字是象形文字,观其形会其意、审其美,形变意失,构变美亡,徒给阅读带来阻碍,给审美造成损失。有些繁体字被简化之后不但失去美,也失去先前的含义,与之对应的繁体字变为死字。试想,几十年后繁体字彻底变为古董,那时,作为中国人,面对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的画,面对欧、柳、颜、赵、米、苏的字,只得其粗,不识其细;面对祖上传下来的碑帖等手书,却读不下来,须要临时抱佛脚,拿出字典,一字一查,如鸡啄米;面对旅游胜地妙趣横生的楹联匾额,胡乱猜度;面对震撼世界的出土文字,面对博物馆中珍贵文献的影印件,面对祖上传下来的家谱,却读不下来,待曲曲折折弄明白了,兴趣已尽——那将是何等的尴尬。以上短拙,仍算小失小遗。大失大遗在于,汉字之精髓乃在于其美奂美轮的外形与神秘莫测的结构。此二物一旦被削弱或改塑,即使汉字价值尚存,也要大打折扣,遑论汉字的形象笔画代表着历史演化过程。不知道每一个字里面隐藏着多少让中国人念兹在兹的故事——世俗的或宗教的、现实的或神话的、质朴的或瑰丽的、深奥的或浅易的、形而上的或形而下的、道德的或伦理的……一个字便是一个不朽的生命,一个字便是一个让人永远拆解不完的信息团。另外,作为偏旁的“言”与“讠”,一正一偏,一工一枉、一全一缺,一美一丑,优劣昭然若揭,虽表示相同的意思,美学价值差别却在宵壤之间。

一个汉字,时而代表一个契约,时而代表一种顿悟,时而代表一阖机趣,时而代表一片天地。大到宇宙,小到无间,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几乎都可言通过汉字直接寻得答案。把玩揣摩,乐趣无穷,其微情妙旨,非可以言道者,不似西文ABCD,甲乙帐簿,字体呆滞,仅是个抽象符号而已。

行文至此,由汉字简化联想到变革。说到变革问题心重如磐。至今仍有许多人把“汉字简化运动”视为一种“变革”,以为革旧鼎新,除弊兴利,理所当然,全然不察危机之所伏。所谓变革大抵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指制度、价值规范或习惯积久成弊,改易之,使之更合理有效;第二种指恢复被取缔或取代的制度、价值规范或习惯(或许会增益些新的功效);第三种指师出无名的对制度、价值规范或习惯的盲目改易。第一种情形属于名副其实的变革;第二种情形含有一些变革的意味,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第三种情形简直与变革毫无瓜葛,仅仅是“改变”而已。简化汉字之“变革”即属第三种情形,不属于变革,只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在改变不该改变的东西。以简化求文字交流之简便,以简便求文字教化之普及,小得而大遗,欲简弥繁,欲速弥迟,南辕北辙,无异于剖腹去疾,吹灰止沸。变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是第一种情形下的真正变革,在多数情况下,也须慎重行事,微调为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改革一两,反动十斤,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不能不三思而后行。对于另建文字体系这样涉及子孙万代的大事,绝不能头脑发热,仓促而为。现在,木已成舟,一切陈述都成为马后炮。不过,兹事体大,马后炮也得放出去,或许能把那些“存在即真理”的固守者的头脑打开一条裂隙,让他们清醒地面对应该加以改变的“存在”——包括已经习惯了的。往好处想,也许有一天,作为汉字的主人,我们能回到统一的汉字大家庭中来,从而结束繁体字、简化字各自为政的窘境。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09: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汉字简繁合一势在必行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信力建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25524.html

两会上又有政协委员提出汉字简繁的问题,想起不久前因韩国将汉字申遗的事情,很多人建议因此建议国家赶快将汉字“申遗”,以免像端午节一样被别人站得先机。其实,我倒觉得我们目前维护汉字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倒是先把汉字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自己的墙垣修好了,别人的觊觎自然也就消失了,“攘外必先安内”是也。那么,汉字该先做怎样的自我维护呢?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打破繁简对立,统一汉字——这统一的基础不是简化字,而是繁体字——也就是台湾方面所说的“正字”。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有以下理由。

     首先,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现在已不成立。汉字简化,居于两大理由,一个是繁体字笔画多,记忆书写不便,使用繁体字影响文化传播速度。应该说,这个理由在计算机出现完善之前,的确存在。譬如“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难记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的确方便了不少。然而,这个理由,在电脑日益进步的今天,已经不成问题——再难的汉字,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点击即出,何曾费工费时,又何曾影响传播。汉字简化乃至拼音化的第二个理由是,繁体字不利于汉字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不利于进入计算机。早在1982年初,著名美籍华人唐德刚先生在纽约唐人街华人联合会上发言时,对这一论调就有这样的反驳:“我主张从改革电脑看手,切不可去改革文字,且改革电脑较快也容易成功……”。在他发言后不到五年,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就首次取得成功。自此以后,从汉字字形出发的几种汉字输入法相继问世。推广经验证明其输入速度与质量甚至比拼音文字还优越。汉字难以进入计算机的滥言,终于永远被进步的科学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到今天,我们可以说,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流行,推行汉字简化的理由已逐次失去,没有理由存在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其次,汉字简化严重破坏了汉字所内蕴的文化基因。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其字体结构包含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密码,可以说,我们民族的很多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然而,简体字的出现及流行,却将这些文化基因一扫而空,造成真正意义上文化断裂。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肯定地认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以后,就从一个蒙昧的时期进入了文明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核心就是由文字产生的广泛文化成果(这里所说的文化当然是指狭义的文化而言)。有声语言不能产生这种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传授的成果,有声语言的可怜的历时效应和共时效应都无法完成这一人类的伟大任务。所以,只有文字才是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所在马、恩才肯定了摩尔根关于文字创造了文明社会的说法。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面加以分析:一、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自立于在世界文字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联系,“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汉字简化总表》的制定者的主导思想是仅仅把汉字看作是记录符号,追求把每个字的笔划限制在十划以内, 所以为简化笔划而顾此失彼,大大地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有些简化字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释。比如“车”象形字,虽然楷书已经不如甲骨文、篆书形象,但是车的车轴、一个车轮、两边固定的木栓还保存完好;简化后的“车”字已无象形可言。“车”是“车”的草书写法。第二、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地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之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现代人就很难辨析“简”与“繁”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理解古代汉字的意义。简化字简化了汉字的笔划,同时也摒弃了汉字字形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例如:后 会意字 甲骨文 象一只手掌放于嘴巴之上,表示发号施令之意,其本义是天子。 “后”字后来转移表示天子或君主的正妻。虽然“后”和“前後”的“後”纯属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因为同音,《汉字简化总表》就把“后”和“後”两字合并。简化“後”字,保留“后”字。人们不知其中变化过程,往往误以为“后”是简化字,“後”是繁体字。因此,人们在写繁体字时出现“慈禧太後”、“後羿射九日”就很常见了。

最后,简化字的存在不利于祖国统一,也对汉字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主体文字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统一汉字是统一国家的前提,也是汉字成为亚洲主体文字的前提。秦朝所以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在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 从这点而言,目前大陆实行的简体字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使用汉字的人数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以上,使用汉字的区域遍及全球。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闭关自守,大量简化汉字,强制推行,其不良后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突现出来。台湾规定使用繁体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基本上使用繁体字,日本、韩国保留了繁体字。由于简化字数量太多,而且有些简化又缺乏规律,所以他们几乎把简化字当成了一门外国文字。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字,即使认识,也难以准确理解它的字义。因为“一对多”的简化,把几个本来字义根本不同的字合并成一个字,人们怎么能从字面上判断出它所表示的意义呢?例如: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发展”的“发”,还是“头发”的“髪”?最后、影响了电脑信息处理的应用和普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运用已遍及全社会,“无纸化办公”也成为近期目标。但是,人们沉痛地感觉到,即使各种汉字输入软件纷纷问世,“繁简转换”已成为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堑。 “一简对一繁”比较单纯,而电脑对“一简对多繁”则束手无策。一个简化字却有多个繁体字和它对应,电脑无法确定。据估算,“一简对多繁”的关系(包括各种原因产生的繁体)有近1000对,在“繁简转换”中,电脑选择错误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有人预言,电脑彻底解决“繁简转换”比地球人上火星还难。

总之,对待韩国人申遗汉字一事,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首先,为之高兴,因为这正体现出汉字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不容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想汉字真正成为亚洲主体文字,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首先要统一汉字,具体来说就是恢复繁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大陆有必要恢复使用繁体字吗?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黄保罗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68801.html

(电视节目预告)

黄保罗

http://www.chinavalue.net/292696/Home.aspx

今天马上要去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讨论有否必要恢复使用繁体字的问题。

这本由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两会上提交的“逐步恢复繁体字”提案所引起,他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这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瞎折腾的建议。但也引起了海内外汉学家的关注。

知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学者马悦然日前针对“两会”期间的繁体字争议表示:“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终会恢复为繁体字,这种信心我从未动摇。”

另外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对汉字的繁简之争已关注十多年。早在1993年任台北市长时就曾发表讲演,“为正体字(繁体字)请命”。

很短时间之内,某报与搜狐联合推出的调查有近9000条留言,而在3G门户上,是否恢复繁体字也成为“大拇指”们的热议话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先从 识繁写简 及 繁简并用 开始,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如下:



其一,繁体字有利于保存和传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汉字经商代甲骨文、殷周钟鼎金文、秦代的小篆发展到汉代隶书,直到简体字出现前,汉字几乎没什么变化。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举例来说,明清人读唐宋人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读、写的是同样的文字,但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

至于汉字自古就有的繁简并存,则是非常之少,如商代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钟鼎文也分繁简不同写法。

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来说,朝鲜和韩国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几十年前朝鲜主要使用汉字作为其民族的书写工具,但后来出于民族主义考量,推广自己的书写体系。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正常使用汉字,这对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阅读自己的古籍将会造成极大的困难。2000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的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图书馆里看到大量的用汉字书写的朝鲜古籍,可在学校里遇到的很多韩国学生却只会一些简单的汉字,无法去阅读自己的民族文献了,真可谓感慨良多。



其二,简体字使汉字的“表意性”消失很多。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在世界诸种文字中,汉字以其“表意性”而具特色,但是,简体字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个体系。从字源来说,有些字应有区别如:“面”、 “麺” 不分、“发”、 “髪” 不分。读古文就可能发生歧义或无法理解。

繁体字是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不仅保存了文字的优美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

书法是艺术,尽可发挥繁体汉字之美。



四,繁体字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书同文”政策,统一六国文字,对于“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诞生,具有积极意义。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对于全国的统一于凝聚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海外华人圈特别是港澳台3000多万人都在使用繁体字,而大陆(及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原也使用汉字,近年已陆续出现简化字)则使用简体字,造成华人不同字的局面。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让大中华有凝聚力。

更有人认为,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也许有人会说:为了台湾,难道要全国都推广闽南华吗?这倒不必要,因为中国方言众多,语音很完全统一,普通话的作用就很好了。

但从认繁写简或繁简并用开始,逐渐恢复繁体字,不仅增加民族凝聚力,而且能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承接。



最近,海峡两岸已成功举办多次经贸论坛,未来应该举办文教论坛,希望达到两岸“书同文”的目标。在印刷、出版时采用“繁体字”,手写的时采用“简化字”。



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简化字运动,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一是受到五四的影响,认为汉字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汉字,而是用拼音文字。二是方案过于粗糙,使很多简体字都无法在符合“六书”的规则,让人看出象形象在什么地方。



六,书写不再困难。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



七,费时耗力问题。

至于有人反对说,让13亿人重拾繁体字所需付出成本和代价难以估算,十多亿人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被作废更是得不偿失。

“无疑,这是项浩大的工程,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文献资料都是用简体汉字表述,一条街道的重命名,各地XX机关、企事业名称的重制,将付出多大的代价?”

笔者建议,目前繁简并用、识繁写简。保留简体,提倡繁体,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开支,避免为了改变而改变,同时还能给人以时间逐步习惯。

对于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传承来说,现在的一些努力,将是值得的。

如果真正推广起来,利用一代人的几十年时间就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如上面提到朝鲜和韩国对汉字的废弃的时间不过几十年而已。再如清朝1911年灭亡,作为官方语言的满语,几十年之内消失几乎殆尽。同样,恢复繁体字和放弃简体字,其速度将不会过分的复杂和困难。



0312辩题:中国大陆有必要恢复使用繁体字吗?

主持人:程鹤麟

嘉  宾:田小林 (语言学家)观点:没必要

        黄  煜  观点:没必要

        黄保罗  观点:有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恢复繁体中文提案一事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张凯(鳳舞九天)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297735.html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_5757_1040637.shtml

   繁体汉字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世界文字中最贴近于自然的写作符号,它反映出了我们龙的传人对大自然的解释,对人类对社会的解释,很多汉字本身就包含了他的意义,如媓①垕,如愛②心,又如國③家,去繁用简,或许不是历史的进步。毫无疑问,繁体文字,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战国伊始,繁体文字已现其雏形,后秦统一文字,改周大篆为李斯小篆,再经过两汉的发展,仅仅在字体的书写方面推陈出新,我们称汉代的文字为汉隶,文字从此被称为汉字,书写的改革为汉字发展的王道。正如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繁体汉字,一笔万万金都远远不够。至隋唐,行楷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文字的书写时间,将中华文字发展到了极致。后世虽大家云集,但无一人敢言修改文字之事,不是因为闭关锁国,也不是因为食古不化,而是因为此为东方文化发展的巅峰,动一笔也许穷尽一生也难以办到。而近代中国,在列强的虎视眈眈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我们现在称他们为大师。他们以拯救天下苍生,唤醒民族灵魂为己任,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中不利于历史发展的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的应用并且完善了白话文,其人亦不敢言修改文字之事。

  建国之后,文人流失,原因佛曰不可说,仅仅留下了一批或没有风骨,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被执行禁口令的文人,文字的简化,在党的领导下,由这些人来执行,外行领导内行,这是历史遗留问题。52年毛主席提出简化意向,54年成立文改,于56年正式签署汉字简化方案,应当说,站在我们党的角度上来说,这没有什么错误,就如马列思想一样,这是政治的需要,在那个时代,建国伊始,中华民族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这可以部分减少封建思想,我们党可以用它来赢得老百姓的归属感。同时,在当时啊,需要一种简单的中华文字,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繁体中文,显然,过于繁琐,或许可能发挥不出这种作用。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时的情况已完全转变,中华民族的人民,不再为辨文识字操心,经过文革之后,传统的中华文化,也被深深地破坏了一把。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正视繁体汉字:繁体汉字在今后应担当怎样的使命?我们的下一代是否有学习繁体汉字的必要?难道当简体中文覆盖了中华大地之后,仅仅为了融入这个也许是错误的主流,继续学习简体中文么?当然,恢复繁体汉字很可能不太现实,即使也许是对的。但是最起码,我们要保留文化,我们保留住民族的根本,也许授课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选择中小学,或者高中,或者大学,具体哪个时段需要真真正正的教育家来考虑,开设繁体中文课,列为必修,熟悉我们经常用到的繁体汉字,从汉字中学习我们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的强盛需要繁体汉字,中华的统一需要繁体汉字。当然,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就国家来说,中华统一需要一个强盛的中国,一个屹立于东方,不惧怕任何国家的中国。话说回来了,当祖国统一之后,繁体中文,简体中文,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一国两制伟大,一个国家两种相近而绝对同宗的文字,这恐怕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吧,希望不要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

-

  我很痛心,刚刚又看了凤凰网友的评论,令人心寒那,无知!骂潘先生的占大多数,说出一些幼稚之极的观点的网友挺多,无厘头的说什么要支持甲骨文复辟的也有不少,反而出现赞赏潘先生的人成了小概率事件,首先说不管提案正确与否,潘先生的作法没有错误,在当今,中国是缺少现代文化的,主流的文化杂糅了许许多多毛主席所说的糟粕。我们可以看的大师级著作仅仅只能从民国向历史的后方推,现在的大陆没有文人,尤其是年轻人,起码风骨上是欠佳的,需要潘先生这样的人给我们提个醒,我们是不是都沉迷于纸醉金迷,金钱至上的生活?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灵魂,是否都交给了地狱的使者?我们是不是看了韩寒的幻城一系列幼稚的小说,就说自己对文学有所了解?我们是不是就众星捧月般的把韩寒这类刚刚青春期的少年推向神坛?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学的沉淀必须要靠时间的积累,类似于古人王勃,骆宾王一系列的天才少年,能不能有巨著哪??你们可以看到,起码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不可以;司马迁的家族花费了好几代人的时间才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这才是文化的积累,文化的沉淀!这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领域;而同时文化也是一个民族代代传承的智慧,繁体汉字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要说,繁化简,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文化向世界接轨的标志。那我要问了,英文现在是通用语言,是不是每年都加不入新的词汇?是不是经常性的把某个单词极致简化?显然不是!看着日益臃肿的英文词典,我们是不是要庆幸?我们是不是要看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繁化简,没有错误,但是,也要有所侧重,也要学习西方,在西方的文字里,你看看,每年啊,都有一些老旧的词汇,被人们所遗忘的词汇,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现在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同繁体互通,当然繁体字要明显多于简体字,这些年来简体字也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表达的时候,有时会显出一定的空白,需要通过音译来补充,这是不是简体字将很多同音字合并词义的后果那?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本身是没有什么立场的,也不是什么文人,但我是中国人,我不希望看到祖国文化的沦丧,不希望看到我们的下一代在这种全民不重视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更不希望下一代还像我们一样,正经的中文不学,天天为了成绩不停地背英文!学习成绩不等于文化素养!我们是中国人那!我们是泱泱大国,万邦来朝,我们是礼仪之邦,从何而来?!经济!军事!文化!什么是能够蓬勃发展的?什么是必须要历史沉淀的!随着世界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想让中华文化成为主流,首先我们要重视这种文化!

我支持潘先生!提案十之八九不会通过,从网友的反映就可以看到。但是这种文化的理念,这种重视文化的态度,太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深思了!      


注:①媓垕之垕: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  


                      也。” 而时间的先后在繁体上应为“後”  

    ②愛心之愛:愛简化之后为爱,无心之爱

    ③國家之國:國简化之后为国,繁体意为,在一定范围之内,一口为外交,戈则代表武

                      力,代表军事力量,很深刻的含义,简化之后无意义。

                                         张凯作于09.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如何珍爱我们的繁体字

来源:江西日报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55395.html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学开始接触的都是简体字的教育,中国文字由繁入简,本质上是一次“文化减负”与“教育减负”,繁体字美则美矣,但笔划繁多,对小学生们学习汉字来说是件极艰难的事情。

今年政协会议上,有巩俪委员提议,要将繁体字教育列入小学教材,这样使孩子们与我们传统文化会保护一种亲近关系。对此,教育部做了肯定的回答,不会让繁体字进入小学教材。

现代人还要不要繁体字,或者应该在多大范围内重新普及繁体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记得自己接触繁体字并不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安排,而是一种“需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已是文革后期,当时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可看,一次在亲戚家看见一本繁体字的《水浒传》,而且是与种竖排的绢纸印刷的版本,就借回家来看,没想到,我是半猜半想,居然将一册水浒读完了,而且读得兴味盎然,读完水浒再读三国或隋唐演义之类,就轻而易举了。而到了初中,课本里居然有繁体字的一些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小朋友们可能难有我当年那样的耐心,因为现在是读图时代,是动漫与游戏的时代,这些形象化与动感的内容更能吸引孩子们,也正因为此,我的孩子在二岁多时就能在电脑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五六岁时玩就可以玩在线游戏,也知道百度与GOOGLE的检索功能与意义。是兴趣与需要使他在这方面有了自己的“特长”,与成人电脑盲们相比,孩子们在这方面没有心理障碍,他们知道只要记得那些键的功能,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网络资源。

我在观察自己孩子写字能力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孩子练习过画画,那么孩子写字能力就会强得多,因为中国文字是“画”出来的象形文字,所以从美育出发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让中国孩子亲近古代汉字,完全可以列入中小学书画艺术课程之中,譬如画国画与写书法时,应该让孩子们使用繁体汉字书写、题款,书写繁体字既可以使孩子们获得一种文化趣味,也可以使他们对繁体字有一个认识与了解,因为繁体字在整个汉文化资源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且台湾香港地区还在使用着繁体汉字,如果使孩子们学会一些汉字,其实也是拓宽一种文化视野。教育部不一定要将繁体字进入正式的语文教材,但可以通过艺术教育与校外兴趣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汉字从小有一种基本的认知,这也是一种文化通识教育吧。

另外,教育部门还可提倡语文教师在识字过程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文字不仅是指繁体字,在形成所谓的繁体字之前,还有更为悠久的文化渊源。这样的文化常识教育不需要孩子们去考试,所以也就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媒体与学校业余文化学习与比赛可以将认识繁体字作为比赛内容,每个小学可以举办暑期识繁体字、背古诗文比赛,给竞赛优胜者颁发奖品奖状,这样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古代汉字,也许这些对古汉字感兴趣的小朋友将来会对中国古代历史或文化典籍有更多的兴趣,并成为相关研究专家。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多是以繁体字形式记录下来,它是一座丰富无比的文化宝藏,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文化遗产,任何一种通过简单的方式进行传承或拒之千里,都是对文化遗产与教育的不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简化汉字的反思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雷崇功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56069.html

   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一出台,很快就得以推行,并成为法定文字。几十年来,简化字一统天下。在那种形势下,没有谁表示不同的意见,反对"最高指示"那还了得。许多人因对文字改革有意见而罹祸,著名诗人、学者陈梦家就因为说了"汉字改革要慎重"被打成右派分子,被迫害致死。章伯钧、罗隆基的罪状里也有反对文字改革这一条。学术问题上纲上线到吓人的高度,实在是民族的悲哀。后来又乘文化大革命东风推出"二简",并在报刊和中小学课本中试用。许多XX官员和文改专家宣称:简化汉字和拼音方案是汉语拼音化的准备工作。似乎马上就要宣判方块汉字寿终正寝了。

  一、 简化汉字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证明经过简化的现代汉字,能够充当汉语的书面语言符号,尚能完成现实的交际任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问题越来越显得严重,许多恶果已逐渐显露出来,不得不引起所有炎黄子孙严肃思考,寻求合情合理切实可行的办法。     

   整理异体字和简化汉字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历代"俗字"不少,五十年代初风行"解放字",有的字可以说约定俗成了。如:党、乱、笔。有些汉字笔画太多,一个方格都难以装下,作一些简化是受群众欢迎的。如:龟、灶、衅。这些简化字或有所本,如"尘",或与繁体字相近,如"虑",或虽为新造,也容易推广,如"护",有些古字恢复也很合理,如"众、网",不会产生混乱。如果稳步前进,不受当时极左思潮干扰,不纳入汉语拼音化轨道,将是造福万代的好事。

   二、 汉语拼音化道路难以行通

  时代在前进,文字也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文字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渐进的。马王堆里的文字我们基本认识,还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连四五十年前的书也读不了。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人民群众是行不通的,"二简"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经过百年文改风浪,已经证明,汉语拼音化道路肯定行不通,不管什么伟人说了也不管用。巴金先生说:"我认为汉字是废不掉的,我单单举一个理由: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谁也无权把它们抛在垃圾箱里。......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随想录》98)这是文化老人的心声,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浩如烟海的古籍不能说声"破四旧"就入了焚书坑吧,总得传承下去。有专家说,古籍可以专人研究,译成白话给群众阅读。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不必辩驳了。

   不说文化遗产,单说日常应用,拼音化也行不通。这里只谈谈自我感受。汉语拼音方案刚公布,我就开始正规学习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中等学校教语文,拼音方案我很熟悉,普通话也还马虎,一般汉字能正确注出拼音。但是,要我顺畅地读一段汉语拼音,说来汗颜,我至今办不到。很多时候还要b-a-ba,"巴拔把坝"地拼读,再去猜是"坝"还是"罢、爸、霸、耙",真费劲。细想其原因,除了我的愚鲁外,恐怕与阅读习惯有关--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汉字与汉语是最佳搭档,拼音文字完全不适合汉语。汉语单音词多,同音字多,这是拼音化道路最大的拦路虎。"手势"与"首饰、守势","学历"与"学力",只读拼音得慢慢从上下文揣摩、猜测。还有方音的影响,"禁地"与"境地","老路"与"恼怒","租子"与"珠子",还得费一些工夫。这怎能顺畅阅读呢?尽管有拼音刊物,全国到底有多少人能流畅地阅读呢?我曾设想,鲁迅、毛泽东都曾竭力鼓吹过拼音文字,如果把他们自己的文章改成拼音文字,请他们自己来读,读得出吗?就算从头学习拼音,要多久才勉强能读?我又设想,请文改专家来读拼音刊物,能超过小学毕业生阅读汉字刊物的速度吗?就算能赶上或超过,但要全国人民达到那些专家的造诣,还不知要多少个世纪!恕我斗胆地说:假如用高压手段消灭汉字,一定出现全国文盲、全国大乱的局面,汉文化将遭灭顶之灾,中华民族将遭灭顶之灾。套用一句话:汉字消灭,中国必亡。

    三、 汉字规范化迫在眉睫

  汉字应该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应该发扬光大。无庸讳言,目前社会用字的确有些混乱。但决不是所谓"繁体字回潮"所致,而是简化字过多过烂引起的恶果。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常接触一些繁体字,对一些简化字反感,对繁体字有所留恋,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能责难群众,倒是应该对简化字作一番反思。港、澳、台及海外同胞不接受简化字,不全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是简化字本身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果当初推行简化字时不那么急,数量不那么多,只推行一些繁体笔画多、早已为群众接受的简化字,如"党、铁、礼、龟"等两三百个,大家会非常拥护的,与港、台同胞交流起来困难也会少些,可能所有炎黄子孙都会乐意接受。1935年南京XX公布过324个简体字,其中多半与我们的简化字相同或相近,这些字还有相当部分在台湾流行。随着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如果大家平心静气将汉字作为科学来研讨--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讨论,"书同文"完全可以逐步实现。更主要的是汉字会更稳定,汉字的特点保持得更好,炎黄子孙的团结也会加强。巴金先生说:"我们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十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团结起来的就是汉字......简化字用得越多,我们同港澳同胞、同台湾同胞在文字上的差距越大。因此搞汉字简化必须慎重。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汉字是团结全国人民的重要工具。"(同上)语言文字的分化会导致民族的分裂,欧洲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分化,民族存在分裂的危险,秦统一后"书同文"的举措是很正确、及时的,功垂千秋万代。

[ Last edited by 迷茫之鹰 on 2009-3-26 at 10:1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接上文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雷崇功
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56069.html

    当然,有人主张完全取消简化字,现在看来已不可能。时光不倒流,大陆多数人已不识繁体字,重入扫盲班不太现实,只有根据汉字现状作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目前,我们应该加紧研究,广泛接受群众意见,充分讨论,逐步取消那些不如人意的简化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五十年前订的文件,作一些修改也是应该的,我们的宪法还修改了好几次呢!文字使用广泛,牵涉面广,当然要慎重又慎重,先讨论讨论总可以吧。下面是我的一点浅见:

    1、 简化字过多,推行过急

    一、二表近五百字,加上三表就达2200多字,在3500个常用字中简化字1210个,超过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太大。如果只推行一两百个,阻力会小得多,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恶果。汉字曾经为中华民族创造过辉煌奇迹,现在正出色地为群众服务,将来也完全能适应高科技的需要,凭什么对它如此大砍大杀呢?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视繁体字为"天书",将来谁来传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呢?简化字的多且烂,将造成中华文化的断裂,后果太严重了,有识之士早就忧心忡忡。袁晓园先生提出的"识繁写简"是不得已的变通办法,且不说遭到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就是实行起来也确不容易。学校不教,又通过什么途径去识?就算学校教,现在教师队伍中有多少人能识繁体字,可以担当这项教学任务?再过几年,在职教师中恐怕难找出识繁的人了,"断代"之说决非危言耸听。

   有些汉字笔画太多,适当简化一些会便于书写,如"龟、寿"。但一个字十来画不算多,特别是打字、电脑普及以后就更不烦难了。有些简化字只图减少笔划,不顾汉字结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这很不好。如"夾",本义是"在左右辅佐",两个小人扶住一个大人。简化成"夹",使原有的意趣完全丧失了。并且,"夹、来、两、壮、妆"只减一划,"协、系(係)、克(剋)"只减两划,"见、页、鱼、样、这"只减三划,而且原来的繁体字都在十划以下,何必多此一举呢?"东、车、师、书、陆、长、岂、门、马、韦、麦、杀、冈、华"等顶多不过十来划,也都可以不简化。是否可以考虑,十画以下的字原则上不简化。

    2、 同音代替问题最多

    简化字用了不少同音代替的办法来减少汉字的数量,大概是向拼音文字过渡的重要举措吧。如果所有同音字都可以用一个字代替,那么换成拼音文字不就顺理成章了吗?可是,这个如意算盘打错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这类简化字混乱最多,群众的非议也最多。如有专家发现"皇後",就认定是"繁体字回潮",其实这正是这类简化字的恶果。"后、後"本为两字,音同而意不同,"后"在现代汉语里还在用,一合并,"后土、后宫、后妃、后党、王后、太后"都难以解释了。"後"不过九划,本无必要简化。以"余"代"餘",大概以为"余"已被"我"取代,成为死字了。但古今汉语本无截然界限。如"余年、余力、余生"似乎有些文绉诌的,是否讲成"我"呢?阅读古诗文时就更麻烦,如毛泽东的"今日得宽余"的"余"该怎么讲,我在备课时就颇为踌躇。以"丑"代"醜","丑行"是戏曲行当,还是丑陋的行为?"几、发、干、斗"身兼二职,两个读音,真不堪重荷,出错也多。"几案、条几、窗明几净、发落、干渠、干活、斗车、斗酒"都有歧义。另外,还有以"叶"代"葉"、以"向"代"嚮"、以"只"代"祇、隻"、以"钟"代"鍾、鐘"、以"历"代"歷、曆"、以"舍"代"捨"、以"表"代"錶"、以"回"代"迴"、以"了"代"瞭"等等,给阅读造成了许多困难。有些字古文原是一个,如"余、舍",但古人觉得易混乱,才繁化成两个或几个。我们不顾一切,硬要叫它归并,岂有不混乱之理。这类字应该适当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事。

   3、 草书楷化应维系汉字的形体特点

    有些草书楷化的简化字群众容易接受,如"龙、龟、农、乐"。但有的字与楷书的形体很不协调,如"东、车、专、韦",书家不愿写,实在不好看,书法本来就是艺术。繁体字端庄匀称,体现我们祖先的审美情趣,不只是单纯的书写符号。如"車",象车轮形,字形与字义联系非常密切,学起来比"车"容易得多。它只有七画,实在没有简化的必要。

    还有几个偏旁是草书楷化而来,与汉字的结构特点不符,在楷书书法作品里很不协调,并且减省的笔画也不多,完全没有简化的必要。如"讠、饣、钅、纟、圣、页"。有的在书写时容易相混,如:"江、河、没、活、淡、清"与"讧、诃、设、话、谈、请","钱、铰、钣、钖"与"饯、饺、饭、饧"。从前我去印刷厂校对时,为这类字伤透了脑筋。

   4、简省笔画和改换偏旁有得有失

    有些简化字采用原来繁体的一个部件,简省了许多笔画,这个办法是可以的。如"医、声、垦",原来的笔画较多,简化后也不容易混淆,并且很容易联想到繁体字。有的偏旁笔画较多,换成笔画较少的偏旁也是可行的。如"岭、歼、拥、优",声旁能较好的表音,合乎形声字的特点;又如"阴、阳、泪"合乎会意字的特点。只要数量不太多,可为群众接受。但有些简化字与其他字的字形相近,如:儿-几、习-刁、拨-拔、术-木、么-幺。本来汉字有些形近字已经是读写的难点了,笔画减少必然会增加形近字,如果能避免,能作到两全其美就好了。

    有的简化偏旁既不表音又不表义,如"又"代了十多个完全不同的偏旁,"×""文"代了几个完全不同的偏旁。这种纯符号性质的偏旁与汉字是格格不入的,理应排除。另外,还有几个偏旁也如此,如:岂、仑、仓、动。也应慎重考虑。

    5、 古代俗字和解放字不能全盘接纳

    古代俗字和解放字早已流行,纳入简化字易为群众接受。如:蚕、礼、灯、达。但有的俗字属于写错别字,应该审慎对待,不可全盘接纳。如上边举的以"干"代"乾、幹",以"后"代"後",宋元手抄本中用得不少,马王堆帛书里有以"乍"代"昨"的,的确是别字。简化字"柜",偏旁不表音,这个字本来是形声字,读ju ,"柜柳",柳的一种。"头"源于草书,"币、汇"流行于金融界,但写起来不好看。"頭"是很好的形声字,字体端庄,笔画不难,不必简化了。汉字结构在对称均衡与错综变化的对立统一中体现了我们祖宗卓越的审美观点,汉字能够成为高雅的书法艺术,是它自身的结构美使然。许多简化字难入书法作品的原因,就是只顾减少笔画而违背了祖先的审美追求。如"汇"不论在草书或楷书中均很难看。

   6、 恢复古字不一定都好

    多数恢复作简化字的古字是笔画简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只要没有歧义,是很好的。如"网、从、众",笔画少,很形象,初学者很容易掌握。但有些古字的新义并未消亡。如"云"被借用于"云说"的新义,身兼二职,这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可是后来使用时觉得不便,又造了个形声字"雲"表示古义,"云"的原义消失,这就是古今字的由来。现在恢复原义,可它的假借义并未完全消失,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并无截然界限。"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等还经常使用,这就会引起混乱。"气"是古字,以后又出现了新字"氣",但"气"并无新意,二者成为异体字,恢复古字不会引起混乱。只是"气"书写起来不好看,欠均衡,古人另造新字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氣"字协调得多,笔画也不多,古人愿意繁化,我们还是尊重祖先的审美观吧。

  假借字可说是纯表音文字,字形与字义无关。世界上许多文字从此走上拼音道路,但汉字没有也不可能向纯表音的拼音文字演变。秦汉以前,假借字较多,但以后逐渐减少。上世纪初,翻译外文使用了不少音译,这也是纯表音文字,但后来逐渐改为意译,如"梵婀玲"被"小提琴"替代,"布尔乔亚"被"资产阶级"替代。纯表音文字不适合汉语,我们祖先创造了形声造字法,完美地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安子介先生称汉语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实不为过誉。汉字是祖先卓越的发明,我们应加倍珍惜、爱护。

    7、 异体字整理有可商榷处

    异体字整理成绩斐然,功在千秋。但是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异体字是两个或几个意义和用途完全相同的字,如"床、牀"。但有的不完全是这样,而是同音归并。如"娘、孃",含义不同,"孃"专称父亲的姐妹,"大孃"与"大娘"不同。另外,"背、揹,磷、燐,奸、姦,占、佔,志、誌,麻、蔴,周、週,栗、凓、慄,崙、侖,席、蓆"等原来各有其职,前人不怕麻烦,就是为了减少混乱。应该考虑恢复一些,增加的笔画也不多。

  维持汉字现状虽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确已矛盾重重,对国家民族和平统一有阻碍作用。文化断代的危险,已迫在眉睫,再延宕些时日将无法弥补。我们应该有长远的观点,特别应该看到现在正是民族和平统一的大好时机。简化字数量过多,建议恢复一些繁体字,首要的是几十个同音代替的字,其他的容后再讨论。

  学识浅陋,难免有不当之处,恭请方家赐教。     
        
2007.1  于岷江畔
2009.2  修改于武汉

[ Last edited by 迷茫之鹰 on 2009-3-26 at 10:1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
截止日期:2038-12-31 23:59:59
投票地址http://survey.news.ifeng.com/result.php?surveyId=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8: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 ... 2636/76/91/3_1.html

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文字,
数字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数字。

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数:12345,你可以读作: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同样123456789你仍可以读出来。如果是12345678901234567890,这一下可有点为难你了,也许你知道亿的后面有兆,但兆的后面是什么,可很少有人知道,因这些数很大,很少用到,因而被人们遗忘了。

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文字,而且创造了数字,而且这些数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最先进的数字。比如:三百万,不用说你便知道三百万。如果用阿拉伯数字,如:3000000000,你想知道这串数字是多少,你得个十百千万的数,所以说外国的文字和数字都是苯牛、呆板、幼稚,地道的小儿科。
汉语在表形表意方面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其他语种缺乏这个功能。

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而英语就没有这个共性,描述世界需要大量的词汇量。每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三百年前的英语作品,如今读起来很费劲,需要专家来解读。而几千年前的汉语作品连小学生都读的懂。世界在变化,历史在发展,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过了成千上万年后,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在这里我向大家奉献我们祖先创造的大数数字,以飨广大网友。
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汉语比英语不知高明了多少!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世界发展千变万化
新的概念层出不尽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成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23: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人会写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啊三国

GMT+8, 2024-5-18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